《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英雄故事。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争议。目前学术界比较倾向于认同是施耐庵编著,后来经过罗贯中的加工。
施耐庵,名耳,后更名为子安,字耐安,元末明初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同时代而年纪稍长,据《兴化县续志》记载,他是罗贯中的老师。关于他的祖籍也说法不一:一说是浙江钱塘人,一说是江苏苏州人。他年少时颇有才名,在元至顺辛末年中进士,也就是公元1331年,做了两年钱塘县令,后来因为不容于当朝权贵而辞职回乡,安心著书立说。据说他曾经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做过幕僚,未为可信。
水浒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主要作品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以及元杂剧中的《双献头》《李逵负荆》等。《水浒传》就是民间传说、话本和戏剧的基础上写成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该书通过宋江起义这一历史故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全貌,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大起义,深刻地揭露了人民与统治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水浒传》全书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70回为前半部分,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聚义堂排坐次。《水浒传》里的英雄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各有各不同的原因,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都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就是由于他们不满官府的压榨,参加劫‘生辰纲’的行动,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劫掠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曾经是个军官,他好打不平,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贫民,为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林冲原来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是个有地位的人,他奉公守法,安分守己,但最终也被逼上了梁山。71回以后为后半部分,后餐补分由五个小部分组成,既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平田虎、平王庆两部分就是后来加的,今天有的百回体征辽以后紧接着平方腊,没有这两部分。后半部分,梁山大军受到朝廷的招安,成为官军,南北征战,英雄们或死或伤,渐渐离散,很少有人善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