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儿:今天看到王一九的分享,说有一次他和一位医生吃饭时,发现自己会习惯性肌肉紧张。
他总结发现,是因为自己以前经常需要做大型演讲,演讲前肌肉就会紧张,后来形成了惯性,一到和人谈话,肌肉就紧张了。
我想起有一次我看完书,东北阿姨和我说我经常看书时眉头紧蹙,所以那里已经有淡淡的皱纹了,我想起我每次坐在书桌前,也会不自觉进入紧张状态,这可能是从小学习养成的习惯,也是我以前近视的原因。
淏涞:这是你对自己一个很重要的觉察和发现。眼眉紧张,说明心里紧张。
椿儿:我对比发现,哥哥的状态就一直很放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放松的。这是因为学医的原因吗?
淏涞:不是,这是从小学习的一种态度。我从小学习就是吊儿郎当的态度,没太把它当回事。农村里,周围人不读书、逃课是常事。
我从来不做家庭作业,不仅不做,还公然反对老师。
椿儿:那哥哥成绩怎么还能那么好呢?我所认识的同学里,吊儿郎当的,基本上成绩都很差。
淏涞:吊儿郎当的人有两种。一种人对任何事情都这样,自然成绩也差。另一种人心里有不能让任何人看不起的意识,只是因为不喜欢学校的学习模式。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会去思考,我不做作业,怎么让自己依然有好的成绩。
这就形成了一种医学抢所说的代偿能力。一条路不走,我用另外一个能力补上。
椿儿:这让我想起昨天我们讨论跨学科能力时,哥哥用到的大树比喻。
摘椰子是不是一定爬到树顶上摘?不一定,你可以爬到山上。
淏涞:对。因为不做作业又想成绩好,所以就倒逼自己形成其它摸索到学习规律的能力。
比如说写作文。
我从小看故事书看得多。看多了就喜欢模仿,有一次作文让我印象深刻。
有个商场开业请领导讲话,老师带我们过去听,听完要写读后感。
我当时觉得去商场的路上很快乐,听讲话又热又渴很痛苦,于是我详细写了路上的快乐,其中有一句说“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商场门口”。
这篇作文交上去后,我无意中看到几位老师围着我的作文看,在讨论说,这个学生很奇怪,怎么在这里会用“神不知鬼不觉”。
这次事情后,我就明白了,与其照书上的,不如自己变化一下。
所以后来有一次写油菜花,我写“睁眼推开黄色的波浪”,老师帮我改成“用目光推开黄色的波浪”,这个句子就写得很有感觉。
后来我就悟出,一篇作文不见得都要好,但一定要有一个地方让人惊艳。让人看完后,头脑里还能留着那个画面。
椿儿:就像我们看完《阿凡达2》,我头脑里留下的,就是一位母亲在失去儿子后,愤怒吼叫的场面。
淏涞:对。我小学时就发现,作文尤其开头就最好摆出高度,因为开头开得好,后面通常也不会太差。
我们老师有一次布置作文,让我们写第一次洗衣服。我那时没洗过衣服,我就在想,怎么在第一句话就摆出惊世骇俗的句子。
后来我总结洗衣服对于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玩泡泡。于是在开头我就写了一句:
如果把衣服摆到云里面,那泡泡是滑走了呢?还是风吹走了呢?
这个开头,一开始就把语文老师的思维打乱了,后来成为全班的范文。
椿儿:这都是哥哥自己大量看故事书培养出的思维。我想起我以前班上有个顶尖的学习高手,每次考试都甩第二名一大截。
他的学习就让人感觉很轻松,不是很按老师的玩法来,写的作文也和我这种乖学生的不一样。
淏涞:这个核心就是代偿能力。一条路不行,自创另外一条路。
椿儿:明白了。自创的路,充满了不确定性,感觉很好玩,自然就放松了。
就像我为什么喜欢在简书写作,因为没把它当正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