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学习,任何一科都需要充分预习。不过,该如何预习?若是没有具体指导,预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生首次接触的文言文。我要求学生自主查询作者信息,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将翻译内容写在课本上。今天课前检查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的书上都写好了短文的翻译,但是在上课翻译重点字词时,学生需急急忙忙翻书才能回答正确。这便是预习不充分。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所以将古代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需尽量做到逐字逐句翻译,夯实学生文言基础。发现问题后,我又明确要求学生需要将每个字的意思都标注在课文上。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后,还需要完成思考探究练习。这样明天的课也许会顺利一些。
实践后发现:学生预习很被动,只是将资料书上的字词句翻译搬到了书上,学生并未动脑记忆和思考,学习效率低下。
继续改进:文言文的预习是否可以先要求学生背诵,做一份基础的字词句翻译练习后再讲解呢?
为什么要充分预习呢?其实课前预习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一个学习环节。大多情况下,学生觉得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即可。
事实上,课前预习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学生依据现有的教材或者参考资料先自主学习,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和基本理解,后经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引和点拨,必然对某些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或者更独到的见解。发现不同会有疑问,再有答疑解惑的过程,这与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相比,有更多的获得感,而这份在课堂上的获得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
一堂课的教学深度,并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绎的。如果学生根本就不预习,这就注定了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讲点肤浅的东西,一旦把教学内容讲得深刻起来,那就不得不面临被学生抛弃的局面。有了学生的预习,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起来。
学生充分预习之后再去听课,他对课堂就有了期待,比如如何解决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困难,如何让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指点而变得更加深刻,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
小结:
一个意识:预习很重要,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功课能让课堂收获事半功倍。
具体行动:不同题材的课文预习有不同的要求,虽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六年,但不代表他们都知道如何充分预习。因此有必要对课文的预习要求做详细具体的说明。正如文言文的预习不能只写预习课文,而要列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将课文重点词的翻译写在文章旁;第二,结合课文注释,将课文翻译写在书上;第三,将课后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简略写在书上。
耐心养成: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一定时间段去培养和巩固,抓学生预习习惯也是如此。每日晨读或上课前的巡堂,要检查语文预习情况,对认真且规范预习的同学提出表扬,不认真预习的同学也要适当批评警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