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词,我有点陌生。思考该如何分类呢?李笑来在《学习的真相》中里提到将不容的概念升级为模型。即学习就是在大脑里创建各种各样的模型,而模型之间又相互关联。
而所谓的分类就是创建结构化的模型。
比如之前我们如何定义房子,那么如何把房子来分类呢,房子可以租房、买房,选择不同的方式也决定了你对待“房子”这个词的定义,从而指导你采取不同的行动,甚至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比如处理某件事,到底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有没有哪方面没考虑到呢?也就是“分类”是否周全呢?
拿年终总结ppt举例,无论怎么做都还是会被领导挑毛病,因为你的这种呈现方式,不是结构化的,没有做好“分类”。
最近我又在断舍离收拾家里的东西。开始意识到分类的,比如说衣服我们可以春秋和冬季这两大类来整,床上用品是一类。然而有些杂物乱七八糟的东西比较多,就很难把它跟什么什么归到一类,这个时候要不列为其他,或者是再给“其他”重新命一个类别,这个时候就得去思考了。
这个只是对物品的非常简单分类的范畴,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其实也是可以这样去分类。那比如“时间”又该如何分类呢?之前读过王潇写的书《五种时间》,她把时间分成了这五种。
五种时间,分别是是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好看时间、好玩时间、心流时间。
如何规划我们的时间,哪些时间是你看重的,决定了接下来的每天中会你会做出不一样的行动。
再比如如何定义“生活必需品呢”
首先想到的就是“衣食住行”的确是“生活必需”,而且“衣食住行”这4个字 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分类”;可有没有更好的分类。犹太人把教育当成是必要的分类。对于我而言,增加了一个阅读、学习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
还有我们熟悉的自媒体,你发布一段视频之后,系统会提示你自己发布的内容归属到哪一类,而这些就要基于你自己的内容做一个合理的判断。还有人工智能崛起的大数据,再给人工智能喂养大数据的时候,对这些内容“打标签”,其实也是一种分类。
到这是不是对分类有所理解,分类的重点在一是否准确、全面。
图片
既然“分类”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应用呢?
或者说,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分类” 足够合理、足够完整呢?以下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
MECE法则:也称为不重叠,不遗漏。
1)二分法则
既然是“分类”,那么至少可以分成两类,否则就谈不上“分类”了对吧。从这个角度出发,最简单的MECE其实就是分成2类。
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反着想”,从反向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挖掘到那些可能被正向思维所忽略的维度。
比如,查理芒格他总是建议人们先想象最坏的结果,然后逆向工作,以避免那些结果发生。“Invert, always invert”(逆向,永远逆向向)。
那么,该如何用“逆向思维”来进行“分类”呢?也就是说无论怎样,你对一个事物的分类,都至少可以包括正向和逆向这样两两个方面的分类。
举例,如何成为学霸,5年前和5年后行动与不行动,将会产生巨大差别,只要有行动5年之后你将成为另外一个自己。
二分法的MECE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清晰地将事物分为两类,从而简化决策过程。可问题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而算法也许还不足够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
2)矩阵法
矩阵分类方法可以理解为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衡量标准,将MECE扩展到四个象限,从而进行更为全面的矩阵式分析。
再再比如,笑来老师在社群上课时、经常会和我们说,成功的最大要素其实是“动力”。
“动力” 排在第一,然后才是“专注”,然后才是“策略”、“方法”。
他给了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动机”用两种方式去划分,一种是物质和精神的划分,另外一种是正面和负面的划分,就形成了四个象限。
同样经典的SWOT分析同样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使用自身|外部(内外),好|坏 这两个维度来对你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进而形成了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4个象限,而你自己就可以针对这四个象限进行全面评估了。同样对于你的职业选择也很有帮助。
以上是分类的合理性,若是想要分类完整性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和思考。
到此对思考的“分类”,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理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