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他乡的童年》这部记录片被很多家长刷屏。
教育,一直是中国各个阶层焦虑的话题。无数家长竭尽全力为孩子择校,穷尽所有给孩子补课请家教,为的就是孩子能上名校得到更好的教育。周轶君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感受到了同样的焦虑。
周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今年的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指出,芬兰是最幸福的国家,这种幸福感根植于它的教育里。
我的两个孩子已成年,带着对孩子成长的回顾,我也去认真看了一遍《他乡童年》,收获很多。
1
怎样才算成功的人生?
纪录片中一位九岁的孩子说:“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成功。”
怎样才算成功的人生?中国家长认为考上大学,读名校,出国留学就是成功的人生。
曾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动态,一个宝宝才六个月大的妈妈为孩子购买了一个小学数学难点的课程。
我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一次课上我问小朋友“长大了干什么?”大部分小朋友都说考大学,读清华,读北大。其中还有一个博学的小朋友说:“我要读耶鲁大学,读加利福尼亚大学,读常青藤大学!”
我惊讶于孩子的博学,要知道这是地处十八线小县城的一个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竟然知道“常青藤大学”这个名词。
四五岁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清华,北大,常青藤大学的真正意思。这可能就是家长给孩子经常讲,孩子听得多了,就如背三字经般背熟了。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很认真的问我:“老师,听说小学很难!要会认很多很多的字,做很多很多的题,还要考试!我不喜欢上学。”
经常有一些父母在关注孩子成绩时会严厉的说:“你不好好读书,会很没出息,将来要受苦!”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的这段对儿子说的话,在微信微博上疯转。
用功读书,考好成绩这是所有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也是焦虑的源头。中国的教育观念里有太多焦虑的功利心。
2
周轶君说当我们讨论童年童年时,这世界已经很老了。
我们对教育感到焦虑,常常因为我们只看见眼前笔直而狭隘的那一条所谓“成功”、所谓“人生”的标准道路。
2019年4月21日北大弒母案中在逃三年的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机场被公安机关抓获。人们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导致这样一位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残忍杀害自己的母亲。
10月26日,案情有了新的进展,吴谢宇承认弒母,交代杀母藏尸的全过程。
根据吴谢宇好友的爆料,他妈妈从小就对他很严格,可以说吴谢宇各个方面都要符合规范妈妈才满意!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亲人好友眼中,吴谢宇特别的懂事,从小就是个“小大人”,明白事理,善解人意,而且天资聪明,智商超群!这样的孩子大家都想要一个,所以很多认识吴谢宇的家长都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凡事要向吴谢宇看齐,多跟优秀的学生交往!
可是这看起来的“完美”无缺,其实是包藏祸心的,吴谢宇的真实情感被压抑,导致他身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内心的情感和情绪无人述说,慢慢的积累起来就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他弑母的时候估计是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时候,导致他完全不顾母子之情,丧心病狂的对母亲痛下杀手。
弒母前本有美好前程的吴谢宇,已经是北大经济学院大四学生,因为想要出国就读于校外的英语培训机构,在GRE考试中特别优异的成绩而取得了奖学金。
吴谢宇的妈妈生前应该对吴谢宇的学业是欣慰满意的,一路严格艰辛的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吴谢宇的以后的人生应该是光辉灿烂。她做梦也想不到辛苦培养的优秀孩子竟然把自己杀了,等待吴谢宇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生而为人,都希望自己以及亲人生活幸福,开心快乐,也不枉人世一趟。教育就是为了使人学到知识,运用知识到生活中使生活更好。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习惯于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往里面填东西,而恰恰忽略了他是一个人,当有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才是关键,才能过好人生。
3
芬兰的教育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生活”这才是教育最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
我小侄女去年刚上大学,假期回来跟我讲述大学生活见闻。说到同宿舍有个室友家在学校附近,不会洗衣服每隔两天脏衣服带回家妈妈洗。每次回家都是妈妈接送。不会扫地拖地,收拾整理搞卫生。这些活都是妈妈过来帮她做了。她只管读书就好。
在宿舍不能跟室友同学好好相处,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撕开撕。
这样一个除了只会读书而没有一点生活技能,起码的人际交往也不能相处的话,还谈何成功人生,谈何幸福生活。
纪录片里拉妮老师说:“我们没有考试,三年级没有任何考试,四年级也没有,因为我们要避免竞争,任何形式的竞争。”
芬兰教育提倡的是快乐教育,愤怒的小鸟》联合创始人彼得.韦斯特巴卡说:“孔子2000年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芬兰人非常相信这种观点。”
芬兰最好的学校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芬兰理想的教育体系,平等信任的教育理念让人羡慕神往。
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
芬兰是世界上典型的高福利国家,芬兰理想的教育模式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
有网友认为芬兰理想的教育模式在中国不可能实现,各种层面没办法比。
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以中国的国情要照搬芬兰模式,在各个层面上来说暂时难以达到。
周轶君说“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边界和未来”。
《他乡的童年》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芬兰的教育是为了回到生活这句话给中国父母启发感悟。
我们可能没办法改变大的体制,却可以在家庭教育里运用借鉴好的教育理念,而有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
怎样才是最好的教育?当然也没有标准答案,但“自由、尊重、平等,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在生活中安顿好自己”,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对教育的基本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