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这段话相传来自华佗所著《中藏经》。意思是说,阳虚者到夜晚不舒服;阴虚者白天活动受困扰。阴虚和阳虚者在长期昼夜往复交替过程中,最终会出现气的运行不畅和紊乱。这是生命存亡的根本道理,从阴阳道理中可以解释明白。(若翻译不准确,请指正)
“暮”和“朝”的释义清楚,歧义可能性小,但“乱”和“争”的含义则是多义的。通常“乱”指的是秩序被破坏的一种状态,在此形容夜晚期间准备休息睡眠时健康被阳虚状态所破坏。“争”指的是互不相让的一种状态,形容早晨开始一天活动时会因阴虚而纷扰。阴阳虚弱还会因为昼夜往复而加重,并影响到“气”的运行。因此,“气”是受“阴阳”所控制。如果说“阴阳”尚且能够用自然现象和解剖相对位置来区分,“气”的定义就愈加虚无缥缈。我们在长期的医学研究中始终无法验证“气”的物质形式,因此也无法测量。相比之下,人体“阴阳”的客观定量测量已经能够实现,其定义也相当明确。
从自然环境来看,白天气温高而夜晚气温低;从人的日常活动来看,白天活动多而夜晚安静趋睡眠。古人观察到人需要白天活动与夜晚休息劳逸结合才能保持精力充沛,总结出阴阳充盈且平衡才会延年益寿。如果出现阳虚则容易在夜晚发生正常功能紊乱的现象,如果出现阴虚则容易在早上出现不舒服的情况。“盖阳虚喜阳助,则朝轻暮重,阴虚喜阴助,则朝重暮轻”。也就是说,阳虚者因暖和与活动会改善症状,在早上症状轻而夜晚症状加重,阴虚者因少动会改善症状,在早上症状明显而夜晚减轻。
从现代生理学看,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来自器官组织细胞的协调活动,并且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在没有外源性病原体和内源性器官障碍的情况下,多种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都会影响甚至破坏人体内环境稳定,出现《中藏经》描述的现象。我们见到甲亢患者往往有典型的阴虚表现,而甲减患者正相反,会有典型的阳虚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