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用生活小事揭开青春成长的疤。

作者: 小小涛不是小小滔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20:59 被阅读15次

(影片中有一些镜头是自己截图的,如若不清楚,还望见谅。)

1

为什么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回味、反思的地方?我的理解是因为它足够贴近生活,生活本身的可能性,也给这部电影带来了无数种与生活有关的可能解读。

“人在冬天会忘记夏天的炎热,在夏天会忘记冬天的寒冷”,有没有两种感觉都感受到呢?我们的女主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平行宇宙。幻想一下把片中主角经历的快乐的,积极的镜头与伤痛,难过的镜头分开,是不是同一个时空两种不同的情感各自向前?不过生活真实的背后往往还有一个特点——它是残酷的。父母离异,爸爸再婚,中年得子,让家庭的重心必然倾斜。忽视,冷漠,不尊重,偏袒,嫉妒等这些词汇贯穿了女主李玩的青春。我们的女主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呢?导演是如何填补李玩的内心世界的呢?不是他的生父生母,也不是后妈,爷爷奶奶也走不进去她的内心,可笑的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和她息息与共的是——一条狗,一条叫“爱因斯坦”的狗。

如果深究狗名来源,可能现实中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快乐和痛苦给人的时间感受并不对等,这也是对主角幻想出的平行宇宙的一种呼应吧。狗最初买来时,李玩并不搭理它,就像生活在这个家里不被人关爱的她一样,一人一狗,四目相对。慢慢的两颗孤独的灵魂靠在一起,相伴相随,吃同样的食物,睡在一起,可以说,这个精神上如同李玩的“爱因斯坦”带给了李玩严重缺失的陪伴感。而且,这种爱,是不可替代且无法复制的。这种成长的感觉,像耳机里欢快的歌声,是快乐的,也像煮好的面,是幸福的。

2

所以,当狗走丢的时候,李玩难过的程度超过了正常限度,很容易理解,因为她丢的不是狗,而是她自己。谁的青春没有一两个交心的好伙伴?那种错失友情的感受在一个初中生上必然会下一场倾盆大雨,准确的说“爱因斯坦”和李玩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感,这种感觉本该是李玩父母带给她的。狗丢了,带给李玩的是青春中第一次成长,在李玩的字典里多了冷酷、坦然的词汇。换成成人的视角,不过就是丢了一条狗,所以成人要想真正理解孩子的世界,不是嘴上说说,三言两语说教可以做到的。电影后面,李玩安心的吃下狗肉,咽下去那一口,她的确成长了,却撕心裂肺。

3

两谷之间必有一峰。电影有李玩家人夸奖李玩的镜头,反讽意味十足。爸爸每一次夸奖李玩,几乎都是李玩考试获奖太轻易给的承诺,往往就会被鸽。承诺如果不兑现,带来的就是失望。想起自己初中时幼稚也说过父母爱面子的话,考试考好,喜笑颜开,考得差,风雨交加。所以片中,李玩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之后一家长酒店大摆宴席。这种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做法带给孩子可能是功利性的套好人格,庆幸的是,片中的李玩不是的。李玩的聪明也和同父异母的弟弟的愚笨形成对比。但令人感到不公的是,小弟一出生,从姓名到行为都可以被重视和原谅,他什么也不做就能获得所有人的关爱,哪怕是把奶奶的头打流血了也可以不用道歉,而李玩把爷爷无意推倒,让奶奶外出换来的却是暴风骤雨。但影片却没有让李玩把这种极度不公平的委屈渲染、放大,考虑到主角是初中生的设定上,这也是我觉得电影一点小小不合乎人性的地方。或者也可能聪明的李玩透过“爱因斯坦”早已看出她自己的位置,那这种的成长,饱含无奈。

反观成人的世界是不自由的。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甚至逼迫别人也做。李玩的父亲会在特定的场合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前途让李玩喝酒,但是看到李玩独自借酒消愁却很愤怒。说到底,他还是为了自己。所以自由与否可能与自私与否关联。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逼自己或他人——这本身就不自由。逼迫是行为表现,自私是情感驱动,在这样的行为下,李玩也在成长,却很压抑。

面对高放的表白,李玩拒绝的很干净利落,本片中关于爱情的作文,没有展开描写,因为李玩不需要,她明白时间未到,以后还会有很多。

当然,要说的还有很多,越真实的故事越能引发人们的解读和体会。越真实,也就会越深刻,曾经我们都有类似的青春。大到本片中的平行宇宙,小到去菜场给心爱的狗狗买食材。换句话说,五味成杂,搅拌在一起就是青春;酸甜苦辣,尝遍了也就成长了。我不用悲观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因为我认为导演是要我们再次感知青春的疼与缺,等我们为人父母时记得找到自己喜欢的伴侣,保证家庭的完整性,给孩子足够的关爱让成长零可能的没有伤疤。(最后附上主演的傻傻可爱的牙套照^_^)

完。

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狗十三》,用生活小事揭开青春成长的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xj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