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354897/b165b8e523687f0c.jpg)
老板:“最近生意为什么不好呀?”
员工:“没有客流,一天都没几个人进来”
这句话但凡是服装老板,是否太熟悉不过了,接下来,老板如何回应的呢?
老板A:不语,不知道怎么回答!
老板B:“怎么可能,每次都这样说,我看旁边竞品每周业绩比我们好?”
老板C:“辛苦了,明天加油!”
老板D:“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老板E:“没有客流就去截流、打电话、微信圈里做广告…”
以上这五种应对姿势,有多少效果?想必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服装人都经历过了。
如何破局?从心理角度分析,人类的原始动机都是离苦得乐的,老板问到员工业绩问题,这是要离苦?还是得乐?对的,员工是要离苦,所以才会有了逃避责任的反应,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再想想,这个苦是谁引发的?对的,因为老板问的那句话引发的,老板为了让店铺生意更好是很好的动机,可是一句话引发了员工的逃避模式,而且对扭转生意没有任何帮助,那该怎样发问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先说说员工的事,文章结尾再回答这个问题。
员工说:“没有客流”,这句话在心理学里属于典型的米尔顿(催眠)语言模式,它的特点就是上归类,米尔顿语言模式用在积极的方面是非常厉害的,可是用在这里确实非常消极的,严重影响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信心!仔细看看,其实这句话省略掉了诸多事实真相,比如,“一个客流都没有吗?(以偏概全)” “具体是什么时间断没有客流呢?” “谁看到的没有客流?(主体缺失)” “没有什么样的客流?(名词不明确)” 所以,省略掉这些信息后,人的大脑里产生的画面通常是,店铺内空无一人,没有生意是应该的,事实上,如果你有一台摄像机,记录着全天的画面,你才发现跟你大脑里那副被催眠的画面是那么的不一样!认识到这一点很好,首先开始质疑这张画面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同时,开始问那些缺失掉的信息,得到完整信息,再开始做下一步决定与对策。这时,你会发现,由于这两幅画面的差异,你将失去掉多少生意机会,你还认为那是理所当然,我经常听李坤恒老师(中国首位将心理学带入服装门店运营资深咨询专家)说,在他辅导的过千例的案子里,光是把不该丢的业绩找回来,业绩同比、环比成倍增长比比皆是!
以上说的还只是客流话题,提及业绩为什么缺失?员工还有很多类似回答,譬如,竞品折扣低、品类缺失呀、员工工资低…反正,一问为什么,条件反射的回答大部分是这样的,然后,总部要么无奈接受、要么本着赋能终端为准绳去改善那些企业缺陷!都说人无完人,企业有没有完美的呢?到底是修正缺陷正确?还是深度挖掘优势更有效呢?这个话题留给老铁们自己思考吧。
回过头来,我们谈谈与团队沟通问题,但凡听到:没有客流;员工状态不好;商品缺失…这类米尔顿语言,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检定语言模式,就是把失去的信息通过发问补充回来;
员工:“没有客流”
老板:“一整天都没有一个客人吗?”“在什么时间段有客流呢?”“你一整天都在店里亲眼所见没有一个客流吗?”
员工:“缺码严重”
老板:“有多少款式缺码呢?缺的是什么码数呢?你是在系统里查的缺码严重吗?”
员工:“款式不好卖”
老板:“整个店铺款式都不好卖吗?有没有好卖的?这款不好卖的原因是面料?还是版型?还是颜色呢?”
以上是专门针对米尔顿语言模式的应对策略,通过还原事实信息来让问题更加清晰,或许问题已经不再是那个问题了,或者问题减轻了许多,接下来再问“怎么做”,转化为未来目标导向,就会发现原先的问题变成了进步的资源!
当然,在使用检定语言模式时,是会令人反感的,如何破除反感,下次分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