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函谷问道‖(四)问道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函谷问道‖(四)问道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作者: 璨星伴月 | 来源:发表于2024-11-18 10:42 被阅读0次

不觉间,来到函谷关已经第四天了,清早,卓兮漫步走向书室,刚到庭院,就听见尹喜的声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在诵读后世版本的《道德经》第三章呀。

等到尹喜诵读完,卓兮跨步走进书室,向两位先贤拱手致礼:“给圣人见礼,先生早安,小子来迟了!”

“无妨,”老子放下手中的竹简,看向卓兮:“想必卓兮今天已经对第三章有所学习了,不知可有疑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小子昨夜读了多次,也有了鑫的理解,但是还有很多之处不是太明白,还请圣人解惑。”卓兮听老子问到,忙起身回答。

“哦,那请道来!”

卓兮问道:“圣人,‘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更强调一种理想状态,而‘常使民无知无欲’更强调一种实际状态?”

老子点头道:“正是如此。‘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是一种理想状态,要求圣人始终保持‘无知无欲’的治理理念。而‘常使民无知无欲’则更注重实际操作,强调在实际治理中保持‘无知无欲’。尹喜,你怎么解?”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与‘常使民无知无欲’在表达上略有不同。‘恒’字强调了‘无知无欲’的恒常性,而‘常’字则更注重‘无知无欲’的经常性。就如少君所言,‘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更强调‘无知无欲’是圣人治理的长期目标,而‘常使民无知无欲’则更强调‘无知无欲’是圣人治理的常态。”尹喜解释道。

老子点点头:“‘恒’与‘常’在字面上都表示持续性,但‘恒’更强调一种永恒不变的持续状态,而‘常’则更侧重于一种常态或常规。‘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意味着圣人治理的目标是让百姓始终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而‘常使民无知无欲’则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圣人治理的常态是让百姓无知无欲。”

“原来如此。‘恒’字的使用,突出了‘无知无欲’作为圣人治理的终极目标,而‘常’字则更强调在现实治理中的实际操作。两者都指向‘无知无欲’的重要性,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更像是圣人追求的理想状态,而‘常使民无知无欲’则是实际治理中的常态。理解这一点,让我对‘无知无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卓兮深有感悟的说到。“圣人,您提到‘使夫知者不敢为也’,而后世版本则是‘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知者’与‘智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是否有所不同?”

老子说道:“‘知者’与‘智者’在古代汉语中都有智慧的含义,但‘知者’更侧重于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而‘智者’则更强调聪明才智和谋略。‘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意味着让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敢妄为,因为他们明白‘道’的规律;而‘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则意味着让那些聪明才智出众的人不敢妄为,因为他们知道违背‘道’的后果。”

“圣人的教诲让我也有了新的体会,‘知者’更注重对‘道’的认知和理解,而‘智者’更注重聪明才智的应用。‘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强调的是对‘道’的敬畏,而‘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则更侧重于对聪明才智的引导和限制。”尹喜也言。

卓兮:“‘知者’与‘智者’虽然都指有智慧的人,但‘知者’更强调对‘道’的深刻理解,而‘智者’则更侧重于聪明才智的应用。理解这一点,让我对‘无知无欲’和‘无为而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圣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是本章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恒使民无知无欲’还是‘常使民无知无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但‘为无为’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请圣人为小子解惑?”卓兮欠身拱礼。

“‘为无为’是我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为。‘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追求,不强加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为无为’者,言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不强加干预。‘则无不治矣’者,言顺应自然,则天下大治。”

“‘为无为’是圣人治理的最高境界,也是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尹喜赞叹。

“‘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刻意追求,不强加干预,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大治。小子受教了,多谢圣人与先生为我解惑,”卓兮起身,长躬施礼......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此乃‘道’之自然运行。‘为无为,则无不治’者,言顺应自然,则万物生长有序。”

“‘恒使民无知无欲’与‘常使民无知无欲’皆是为了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无知无欲’并非愚民政策,而是指不妄为,不强为,顺应自然。”

“再如,治国理政。‘不尚贤,使民不争’者,言不推崇贤能,则民不争名夺利。‘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者,言不贵重稀有之物,则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者,言不显露可欲之物,则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者,言顺应自然,则国家安定。”

“个人修养亦如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者,言保持内心虚静,充实身体,削弱私欲,增强体魄。”

......

书室里,老子的声音还是那么深邃而长远,而尹喜和卓兮则跪坐在旁,专注的听老子讲道。

......

......


写在读后:


对“道”的理解

一、从“道”的不可言说性到“道”的实践性

初期理解:

我以前读后对“道”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不可言说”的层面。认为“道”是神秘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略显片面。

再读后的理解:

通过再读《道德经》认识到,“道”不仅仅是不可言说的,更是需要在实践中体悟的。 “道”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个人修养中的具体体现,让我明白,“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治理实践中的。

具体例子:

- 自然现象中的“道”:日月轮转、昼夜交替、四季更替,都是“道”的自然运行。

- 社会现象中的“道”:管理中的“无为而治”,平衡管理,不妄为,不强为。

- 个人修养中的“道”:保持内心虚静,不为外物所扰,遵循“道”的规律。

再读的感悟:

“‘道’并非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而是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普遍规律。体悟‘道’,需要在实践中去感知和遵循。”

二、从“道”的抽象性到“道”的具体性

初期理解:

最初对“道”的理解较为抽象,认为“道”是万物之本源,是宇宙的初始状态。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缺乏具体性。

再读后的理解:

在不断的思考后,逐渐认识到,“道”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例如,“道”在自然现象中表现为四季更替,在社会现象中表现为“无为而治”,在个人修养中表现为“致虚极,守静笃”。

具体例子:

- “道”在自然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水的流动、风的吹拂、星辰的运行。

- “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具体体现:保持内心平和,不为外物所扰。

再读后的感悟:

“‘道’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具体可感的。‘道’在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让我对‘道’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三、 从“道”的单一性到“道”的多样性

初期理解:

最初对“道”的理解较为单一,认为“道”是唯一的、恒常不变的。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忽略了“道”的多样性。

再读后的理解:

多次的阅读,我逐渐认识到,“道”具有多样性。虽然“道”的本质是恒常不变的,但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例如,在自然现象中,“道”表现在万物的生与消;在社会现象中,“道”表现为“无为而治”;在个人修养中,“道”表现为“致虚极,守静笃”。

具体例子:

- 自然现象中的“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个人修养中的“道”:保持内心虚静,不为外物所扰。

再读后的感悟:

“‘道’是多样的,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理解‘道’,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体悟。”

四、 从“道”的理论性到“道”的实践性

初期理解:

最初对“道”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认为“道”是哲学思辨的对象。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缺乏实践性。

再读后的理解:

读后和父亲的探讨,让我认识到,“道”不仅是理论思辨的对象,更是需要在实践中去遵循和体悟的。老子反复强调“道”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无为而治”、“致虚极,守静笃”等,让我明白,“道”是需要在实践中去践行的。

具体例子:

-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为,在实践中实现和谐管理。

- “致虚极,守静笃”:保持内心虚静,不为外物所扰,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

之后的感悟:

“‘道’不仅是哲学思辨的对象,更是需要在实践中去践行的。体悟‘道’,需要在实践中去感知和遵循。”

五、从“道”的个体性到“道”的普遍性

初期理解:

最初对“道”的理解较为个体化,认为“道”是个人修行的目标。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忽略了“道”的普遍性。

再读后的理解:

通过与父亲多次的交流,我逐渐认识到,“道”具有普遍性,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例子:

- 自然现象中的“道”:适用于所有自然现象。

- 社会现象中的“道”:适用于所有社会治理。

- 个人修养中的“道”:适用于所有个人修行。

新的的感悟:

“‘道’是普遍的,其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理解‘道’,需要从普遍性的角度去观察和体悟。”

总结

我对“道”的理解,从最初的抽象、单一、理论性、个体性,逐渐提升为具体、多样、实践性、普遍性。通过再读《道德经》,得到了提升,这种提升,不仅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读写《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 无为则无不治矣

  •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所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 学习笔记丨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用无为的方针去做事情,就不会有做不好的情况发生了。 知识、计谋、...

  • 谈“无为”

    “养神之道,贵在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

  • 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则无不治 来源:一笔兴华 内容概要: 1. 盗,私利物也,周公曰,窃贿为盜。 2. 如果一个社会,过度的追逐金...

  • 古人教子之道

    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他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

  • 中国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物...

  •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

  • 道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函谷问道‖(四)问道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apj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