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818037/399f8baaa2e33d6d.jpg)
这是1月2日的肢体更文题目:《好好活着最重要》,出题人A002辉姑娘。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但明天总会来,只是如果意外先来了,明天就不再是属于你的明天。它会是所有人的明天,单独不属于你。
所以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很珍贵, 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01意外与明天令人猝不及防
今年元旦放假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看望年迈的公公婆婆。
元旦家族聚会,本事一件开心的事, 但是在席间听到人们在
听到家族里的人们都纷纷的议论,近段发生再当地一些猝不及防的死亡的事件,让活着的人们咦嘘不已。
事情是这样的,小城的播音员32岁,未婚,是家里的独子,人长的很阳光帅气。家族里的人跟他的父母都是相识的人,他父母在本地做点小生意,家里条件很不错的。
这孩子平时也没啥病,在工作之余还经常和朋友去球馆打球。在平时偶尔也接一些婚庆主持的活,无不良嗜好。
好好的一个孩子,在12月的某一天,按往常的日子的话, 他母亲煮好,孩子该起床吃早餐就去上班,可是在这一天 ,母亲煮好了早餐, 左等右等,这孩子还没起来, 一看就要迟到了,她父母才去敲他的房间门叫了一声:早餐煮好了,快起来。等了很久孩子没出声, 母亲又敲了几下门, 还是没声响。 就打开门进去, 见到孩子还在床上躺着,还唠叨了一下:“上班都快迟到”。孩子还没没动, 等了一会母亲才去床前。。。。。。看到孩子就这样一动不动了。
母亲当时呼天呛地的 直接摊坐在地上,邻居听到哭声就过来看看,帮着打电话给早上出去散步的孩子父亲回来, 帮着打电话叫120急救车。。。。。。但是都晚了,就这样说没就没了。
据说,他的父母都还不到60岁的年纪,但是这事情发生之后,短短的十天头发都全白了,整个人都脱了型,到现在都要有人陪着照顾着。
因为这孩子是当地电视台的播音员,也算是这个边陲小城市里的公众人物,他这猝不及防的离世,引发一波不小的影响,从而引发引发人们对意外与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的思考。
人生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想要翻到最后一页。可是谁又能保证你一定能翻带最后一页呢?所以,人们在阅读人生这本书的时候, 要珍惜和认真阅读好每一页书,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页书是你的最后书页, 好好阅都好好珍惜就不会有遗憾。
02活着的意义就是要有信念
人为什么要活着? 余华的《活着》对这个问题做了诠释。
余华曾经在书中讲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电影《人生大事》里面也说:“人生除死,别无大事”。
在余华的《活着》这本书虽然叫《活着》 但是里面的人物都在死亡,唯有福贵的人生峰回路转,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但是每一次亲人的离开,他都努力地活了下来。
活着人意义 有目标 有意义? 那些拼命活着的人 都是有理想和梦想的人 或是有放不下的事儿。
书中的福贵,前半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来沾上了赌博,败光了祖上积累下来的所有财产。一夜之间,福贵从一个走路都要人背着的富家少爷,变成了旁人冷眼相看的穷小子。不久后,他的父亲意外从粪缸上摔下而死,大着肚子的老婆家珍也被老丈人接了回去。
眼看生活似乎要过到头了,好在福贵的母亲比较豁达,她经常对福贵说:“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
福贵也是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心变得踏实起来。想想,峰回路转,过去的富贵已不复存在,可眼下的生活还是要过的。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活着,是你经历了世事沉浮之后,仍然能够平心静气地活着。你不会被生活中出现的变故而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因为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书中一直在描述死亡,从最开始的福贵的父母,接着是老全、龙二、有庆、凤霞等的死亡……
实际是为了,反衬福贵的活着,虽然福贵他多苦难,但始终有着强烈的求生意志。
福贵的好日子结束就是从他败光家产的那一天开始的。开始的时候,福贵也是没有办法接受现状,想着不如死了算了,可是最后他还没死,父亲却意外死了。父亲死后,福贵突然醒悟了,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他去下地干活,去努力地把这个家支撑起来。后来,母亲生了病,福贵去城里请郎中来看病,却在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福贵以为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他都还没跟亲人好好告个别。不过幸运的是,福贵最后活了回来。在战场上,福贵想得最多的是,希望早点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大概也是依着这份盼望,他平安地回到了家乡。福贵回来了,可是母亲却早已不在人世,他很伤心,可是伤心之后,生活依然还得继续。生活在继续,福贵命运的转折似乎还没有结束。
人要好好活着就得有个信念。
福贵的穷困落魄的时候,让他活着的信念 是来自他母亲的话“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
在福贵最苦最难的时候想的是,“我可得活着回去,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
再战场上看见成片被冻死的伤兵,福贵再次意识到,“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03死而复生的人之后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继续热爱她”
作家史铁生也是一个活着很不容易的人, 他也曾经想寻死, 但是后却能够坚强的活着。
在他的《 我与地坛》这本书里,对于突如其来的意外,史铁生如是写到“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在璀璨的青春年华里,曾经最简单的事却成为了当下的奢侈,曾经不以为意的动作却成为了现在的遥不可及,想必是再坚毅的人也会被这样的打击击垮吧,史铁生的选择将自己禁锢在无边无际的地坛中,封锁自己的心灵,独留可怜的母亲“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可在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里,我们又有谁会在意他人的感受呢,只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懊悔,他才会痛心疾首地写下“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因为母亲用生命教会了她“怎么好好活”。
在地坛的十五年间,也许是史铁生最煎熬的十五年,没有人能想到双腿残疾的史铁生能成为文坛著名作家,就像没有人想到双耳失聪的贝多芬能在舞台上指挥自己谱写的《欢乐颂》;就像没有人想到双眼失明的海伦凯勒能用心感受光明,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们都坚强的熬过了人生最难熬的灰暗时刻,迎来灿烂的明天。
有时候我在是一次又一次地想,如果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是我,我真的可以扛过心灵的伤痛,打破身体的桎梏从而拥抱一个全新的生活吗?我是被生活打败呢还是我打败生活呢?
我不敢肯定我能行。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间对人生的思考,对母亲的怀念,他的的坚强的活着,也是得益于他的母亲的行动对她心灵的救赎。而他只是为了对母亲道一句:“您看到了吗,我就在像您说的那样,好好活着。”所以 史铁生决定了,选择用纸笔,在这世间重新活一次。他终有了勇气,扛住生命的重负。但恐慌悄然而至——因为欲望。他渴望文思泉涌,但别的小说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他害怕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史铁生又想到了死,但他又不想死——也因为欲望,它竟还成了一个人想要活的理由。在千百次激烈的思想决斗中,他明白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可惜的是,母亲没看到成为作家的史铁生。
正如龙应台对孩子的伤感,“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
所以 史铁生将对于母亲的遗憾和母亲无尽的怀念与愧疚都写在纸上。有人说过“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所以怀念值得我们怀念的人,那人就还活着 活在我们心中。
写在最后
一路走来不容易,不管是人生,还是生活,都是起起落落,因为日子也过得特别有滋味。
只有经历过低谷的人生,才能明白人生平常无事就是可贵。即使你处于低谷,也要仰望星空,始终有一颗不放弃生活的心,你对生活笑的时候,生活也会对你笑,终究有一天,生活会眷顾你的,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