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仨》小记

《我们仨》小记

作者: 嘉言好言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01:02 被阅读10次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我们仨》


    其实最初知道杨绛,是在她离世之后,一朋友发的朋友圈,在极短的时间内覇屏,《我们仨》开始走进视野,所以足以看出绝非真文人(聊以自嘲)。

    这是杨绛写以纪念她和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的回忆文集,买来也一年有余,近日方得读完。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用以充当门面,则谁都可以,也难有进步。所以,趁还热乎写点心得,不枉费这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其实主要还是借以修正自己。

    小册子不以章节论,而是拿“部”来区分,但却并不似通常我们所理解的“部”那么厚实。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短,还没读出味道就已结束;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稍显晦涩,记述丈夫和女儿生病期间自己的心境,在梦境和现实之间游离;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通俗易懂,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杨绛和钱钟书同为无锡人,却在清华相遇,经自由恋爱走到一起,在那个时代实属不易。结婚不久即双双辗转英国、法国求学,两人相濡以沫,一起求学,一起“探险”,因为性格相似,在杨绛的记忆中,他们只争吵了两次,着实让人羡慕。女儿圆圆出生在英国,自小体弱,休学无数,却被钱父视为钱家唯一“读书种子”,后成为北师大教授,直至病逝。

    在杨绛看来,她们一家三口关系再好不过,有母女之情,有师生之谊,有哥们之好……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了她们各自追求事业的动力。我想,这可能也是无数个家庭梦寐以求的标杆和典范,这里面有作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她和钱钟书一生都在治学求学,孜孜不倦,与世无争;也有作为家长的严格要求,钱瑗身体不好,他们就在家为她开小灶,和同龄人相比,她一步也没拉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子女的健康成长,谁都想,但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说,就是“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样”。我不知道现实中这样的家庭典范占多大比例,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在是经历挫折和教训后才不断成长的,有磨磨蹭蹭,再所难免,如果这些磨蹭能让两个人都变得更好,朝着共同的方向一起努力,结局总归是好的。如果相反,虽然一时可以忍让,可以妥协,终究是要出问题的。

    越写越清醒了,暂时到这儿吧,休息休息,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cz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