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中毕业已经20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乡中的味道。
1994年,还是一个物质不很富裕的年代,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粮票”,这种在80年代已经消失的东西,在我们入学的时候还仍旧存在,一直持续到我们毕业,具体什么时候退出乡中的历史就不知道了,隐约记得妹妹读初中时就没有听说过,估计在2000年左右消失的吧!
乡中是全乡的重点初中,除了家在周边的学生外,其他同学都在校食宿。在学生报到的季节,学校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不少送学生报到的父母,不但要用架子车拉着被褥,还要载着两袋小麦,将其送到学校对面的面粉厂换上一张收据,然后拿着这张收据到学校换取粮票。粮票的形状与如今的火车票相似,可能稍小一点吧,分为一两、二两、五两、一斤等不等,通常买饭都是用它,只有买涉及蔬菜的饭时才需要另加钱。对当时大多数同学来说,一日三餐是花费是固定的,早上为2两粮票一碗粥,馒头、咸菜是自带的,中午基本上是汤面条,只需3两粮票并加2毛钱,晚上与早上完全一样还是2两粮票,这样算来,一周五天的花费通常是3.5斤粮票外加1元钱就够了。
学校有两个食堂,其中一个回族人开的回民食堂,说是食堂事实上只能算是两个卖饭窗口,不提供就餐桌椅。买完饭后有的直接找块空地蹲着吃,有的抢个窗台站着吃,有的拿回宿舍放在个人的小木箱上吃。那时,小木箱也是每名学生的标配,通常放在床头,既不放衣服也不放书本,实际上就是个人的橱柜,里面通常放碗筷和家里带来的馍、咸菜。大多数同学是很少买蔬菜和馍,通常周日回学校时从家里带,除了夏季食物易腐败变质,其它时间所带食物基本够一周吃。
馍是学生最主要的干粮,早饭和晚饭必备,中午偶尔吃上一点。馍的味道决定了饭的味道,也反映了一位母亲的手艺,所以,每个母亲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做出了种类繁多味道各异的馍,蒸的有油糕馍、花糕馍、菜包馍、糖包馍、玉米面馍、红蓍面馍,烙的有发面馍、千层饼、糖饼等等。有了这些从家带来的精心制作的馍,只需花2两粮票买上一碗热粥,加上几筷子咸菜,吃起来就是一顿美餐,而且百吃不厌。我的母亲也是一位“美食家”,她做的花糕馍、糖饼非常好吃,直到现在,我不隔三差五让母亲做上一次以饱口福。
家里带来的馍都是凉的,热的只有从食堂买,但食堂的大多都索然无味,除了回民食堂的火烧馍。冬天刚出炉的热火烧馍是最好吃的,价格也略贵一点,半斤粮票两个。记得在初三时,我们的教室离回民食堂最近,所在在早上两节课的间隙,不少同学都会跑去买着吃,通常只有少数几个幸运儿能买到刚出炉的,买不到的同学都会一涌而上,刚到手的散发着香气和热气的美味瞬间进入大家肚中,随着上课钟声响起,嘻嘻哈哈中大家迅速从食堂又钻进了教室。
除了火烧馍,回民食堂由于清真特色,也吸引了很多学生前去就餐,长期在那里就餐的学生甚至占一半以上。回民食堂早饭通常是牛肉汤,说是牛肉汤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是无肉的,只是葱、香菜及佐料用牛骨汤冲一下即可,而加肉的所需粮票分为半斤和一斤的,超过了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在学校三年我也不曾喝过加肉的。因为要肉的人少,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就见过一次杀了一头牛,听说是杀一头牛够用一年,具体如何我不曾作过调查。最初,我认为这种牛肉汤清汤寡水,不如喝白面粥、大米粥实惠,后来在一个同学的极力推荐下一试,发现用它泡馍再加一大勺辣椒油,吃起来倒也浑身冒汗回味无穷,从那以后,我也成为回民食堂的常客。
对于美味,学生是最经不起诱惑的,学校外的小饭店也向学生伸出了橄榄枝。学校对面有一个饭店,可能是与学校达成了一定的协议吧,学生可以拿学校的粮票在那里就吃饭,那时一些先知先觉的学生就跑到了校外吃饭。相对学校大食堂来说,这里算是小锅饭了,色香味要比学校好多了,有粥、包子、油条等等。尤其是早上的水煎包味道最好,样子比饺子略大一点,外表油黄油黄,包子底部之间有一层薄薄发黄的脆皮,一口咬上去一股香气顿时钻进五脏六腹。只可惜物美价格高,要想吃饱需10个左右,就要花去半斤粮票,所以不能常吃,只能作为偶尔改善生活的去处。
离开乡中后,乡中发生了一次次蝶变,如今已走进了历史,但乡中的味道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它带着大自然清香,也带着泥土的干涩,永远让人感到一种绵绵暖意,一种乐观豁达。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纵然生活中难免品尝苦辣,也会从中体味连绵不断的甘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