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过最有意思的一本书——《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
这本书是由一位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所写的。
是不是很奇怪?一个心理学家,怎么获得了经济学奖?理由是,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首先给大家补充一个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理性经济人假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所有经济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顺便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
我看过对这句话最狠的一个解释是,母亲之所以爱他们的小孩,纯碎是满足她内心的某种欲望,如果她的宝宝真的长得像块叉烧,早就扔了。。
简而言之,所有人的经济决策都是基于理性的考量,绝对不是瞎搞的,这是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基础。
而丹尼尔·卡内曼和他的朋友阿莫斯,经过多年的实验和观察,告诉人们一个很震惊的结果,人类的很多决策都是非理性的、纯粹是凭感觉的!
为什么这么说?
这本书是这样解析的,人类的大脑有两个系统(这是作者为了把问题简单化的表达):
系统一:一个自动运行的系统,能察觉简单的关系(比如“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儿子比父亲高得多”),还擅长整合关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处理多个独立的话题,也不能利用纯粹的统计学信息,不需要耗费过多的能量。
系统二:一个可以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系统2一个非常重要的才能是它能够处理“多重任务”,它可以提取记忆去执行抑制习惯性反应的指令。显然它需要消耗更多能量。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更多的是使用哪一个系统?
看上去系统二应该是更加理性的,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决策是使用系统一的,也就是凭感觉,也不奇怪,耗的能量少嘛。
下面分享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心理现象。
一、复杂问题简单化
小明是一个性格内敛、沉默寡言的小孩,但乐于助人,做事井井有条,那么,请问他以后更可能从事那种职业,是图书管理员还是工人?
大部分人觉得他应该做图书管理员,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跟大部分人一样陷入了同样的陷阱了——复杂问题简单化。
要知道问题问的是可能性,这是一个概率题!正确的解法是,统计两种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显然,工人数量更多,概率更大。
而一般人都不会动用系统二去进行复杂的分析,大部分人会凭直觉把问题置换成“他的性格跟哪种职业更匹配”。把复杂问题给替换了,换成更容易的问题。
这样的情形还不少,就像买股票,有多少股民是真正去分析数据的,又有多少跟我一样,看哪支股票名字好听,然后就去买,然后,唉~
二、心理账户对决策的影响
两个狂热的球迷计划到离他们约64公里远的地方看篮球赛。其中一个人买了门票;
另一个人在买票的途中遇见了一个朋友,免费得到了票。现在,有预报称比赛当晚会有暴风雪。
这两位持票的球迷谁会更愿意冒着暴风雪去看比赛?
毫无疑问,买票的更有可能去,毕竟是自己掏钱买的票,不去就亏大了;别人送的,不去也不亏嘛。
但是你细心想想,票的价值是一样的,因此他们的损失其实是一样的啊!(别人给的就不是钱了吗?)理性经济人的答案是,两个都不应该去,无论票是怎么得来的,都已经是“沉末成本”了,没有必要去冒险。
然而两者的心理账户却不是这样算的,掏钱买票的人不仅觉得自己损失了一张门票,还损失了买门票的钱,所以他的情绪令他更趋向冒险。
损失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感、没有行动导致的损失比错误行动的损失更后悔。尽管实际损失或收益的钱是一样的,但是心理账户和情绪却差距甚远。
这也导致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更加婆婆妈妈,就像买股票,赚,不买,舍不得;亏,不买,也舍不得,很不理性。有句话说,吃亏是福,很可能你觉得吃亏的事情,实际是符合收益最大化的呢!
三、峰终定律—高潮和结尾比过程更重要
这个理论是作者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成就。
还是一个案例:
A.把手放在14摄氏度的水中泡60秒;
B.把手放在14摄氏度的水中泡90秒,前60秒温度保持不变,后30秒水温上升1摄氏度(手可感知更舒适);
问,哪一种状况更痛苦?
从经验来看,B情形明显比A情形更痛苦,但是实验结果证明,80%的人认为A情形更加糟糕,他们宁愿泡多30秒冷水!
峰终定律告诉我们,也许过程并没有那么重要,人们的记忆对高潮和结尾的体验更加强烈。实验中,最后30秒舒适的水温可以让试验者忘记前60秒的痛苦。很神奇的体验,原因就不解析了。。
宜家是这个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他们让顾客走一条不能回头的购物之路,累得要死要活,最后在出口处让你吃个便宜、美味的雪糕,顾客把之前的疲惫都忘记了,下次还去找虐。。
这个理论应该就是我以前写过的“产品故事地图”这本书的基础理论之一,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制造一个高潮(友好的解决一个核心痛点)、再设计一个愉快的ending,用户的回头率必定更高。
还有很多有趣的心理现象各位可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慢慢发掘。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心理学理论大都是建立在模拟实验中的,很多还是找大学生做到,个人觉得这些理论对群体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针对个体就不一定有用了,就像上说的问题,如果你的答案跟实验结果都不一样,不要奇怪,你并没有神经病,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