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人的行动 作为,每当他有所动作,或只是说话,或心里动念,都是心的作为。这个作为必然产生它的后果,不论这后果要等多久才显现出来,这个后果便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有情物的今生,只是这个无穷锁链中的一环,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这个因果循环中的一个中转站。这个因果锁链构成生死轮回。佛家看法:所有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执着于幻象,出于无知无明而执着追求,执迷不悟,这种根本的无知,梵文中成为无明,由无明导致贪欲,又执迷不悟,把人紧紧束缚在生死轮回的巨轮无法逃脱。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觉悟。种种教义和修行,都是为了启发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觉悟最终的解脱,称为涅磐。
道生:一个人顺其自然的行事,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厚此薄彼先此后彼或有为有不为,这就是无为。人有求就有所执着,于是就有业,有业就有报应。人若无求无执着,他的业就不招致果报。
成佛还要有一个突变的心灵经验,使人跳过深渊,由此岸达到彼岸,在一瞬间完全成佛。献身于学,可以达到排除杂念,但不等于消灭杂念,人还是不能免于对杂念的执着,只有经历顿悟,人才消除了杂念。真正与无一体,必定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人首先应当知道自己里面有佛性,然后经过学佛和修行,得见自己内有的佛性,这个见只能来自一种顿悟,佛性是从外面无法见到的,人若见到自己里面的佛性,只能经过与佛性融为一体的体验。
禅宗:不修之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如果修行的途径就是如此,那么这样进行修持的人和不从事修持的人还有什么区别呢?尽管吃饭穿衣是寻常事,要在做时无求无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人只要澄心凝思,这时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自然便是修持,“做而无所为”,脱去那一层对自己的勉强,正如人最后忘记了他需要忘记。
不修之修,乃是一种修持,正如不知之知仍是一种知一样。修持得来的自然与人天生的自然也是不同的,人本来的无知和自然是一种天赋,而不知之知而不修之修则是内心修持的结果。
人的修行不论多久,都只是心灵的准备。人在修禅的过程中,到一个时候,心里的种种负担,会像是忽然没有了,各种问题都自行解决了。在顿悟之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所做的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了禅定的境界。已经到了悟的顶峰,但前面还有事情要做,还要做得无非还是寻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情,“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人和旧时不同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执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缕丝,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周敦颐宇宙论:
佛教引人成佛,儒学引人成圣。区别在于佛所提倡的修行是在社会之外,而修养成圣则需要在人海之中。
如何成圣?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 无欲,和道家的无为、禅宗的无心,解释差不多。“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如果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便如同一面明镜,能够时刻反照镜前的事物。率性而活,率性而行。
邵雍的宇宙论:
64卦中,每一卦都影响每年的一段时候,全年有12主卦,12卦合在一起,表明阴阳消长周而复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各代表一定的原则和影响力。具体化为天地宇宙万物。“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也”,“太阳为日 太阴为月,少阳为星 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也;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也”。“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64卦演化的级数既十分自然,又显得十分奥秘,从中可以找到万物演化的普遍规律和揭示宇宙奥秘的钥匙。不仅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天12时辰的昼夜交替。阳是宇宙中的积极建设性力量,阴是宇宙中的消极破坏性力量。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灭过程“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它自身的否定”。
程颐:
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抽象与具体。理 是 道,是形而上,如西方哲学所的抽象。器 指个别事物,是具体的。
在形而上世界里,虚无一物却又万物具陈,因为万物的 理 都在其中。
宇宙心学:
王守仁,“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守仁对宇宙的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构成我们经验中的世界,主张心即是理,若没有心,便没有理,心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
在明明德就是心的本性,一切人,无论善恶,从基本上都同有此心,人的自私也不能把本性完全泯灭,往往在对外界事物的本能反应中表现出来,人突然发现一个幼儿即将落入井中的本能反应,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人对事物的第一个反应表明人类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非意识是人的本性的表现,王阳明称之为良知,对良善的知识,人所当做的便是服从良知的命令,毫不迟疑的做去,人寻找借口不去遵循良知的命令,乃是出于私欲。
人人按本性说都是圣人,只要秉着良知去分辨是非,遵循良知的命令,就真的成为圣人了。
个人精神修养无他,就是顺自己的良知去生活,把来自直觉的知识付诸实行。人对自己良知的命令寻找借口不去执行时,便是没有诚意,人在意诚时心是正的,正心就要诚意。良知,就是人内心的亮光。
在到达哲学的单纯之前,需要先穿过复杂的哲学思辨丛林。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这本书,还得再好好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