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如果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期限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此时固定资产应按照折现值入账。
这个知识模型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足见其重要性。帮大家梳理了这个知识点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例】甲公司于2015年初购入乙公司的生产设备,总价款2000万元,分四年结清,2015年末支付600万元,2016年末支付500万元,2017年末支付700万元,2018年末支付200万元。
税法规定,增值税在约定的付款时间按约定的付款额计算缴纳,税率为13%。折现率为8%。应支付的价款在2015年初的折现值为1686.85元。
【要点提示】
1.固定资产入账成本的确认
2.每期利息费用的计算
3.长期应付款列报额的认定
以上三个问题都能解决的话,基本上这个模型就完全掌握了。
【思考分析】
1. 首先,明确是站在买方还是卖方看待这个问题的。从买方角度看,此项业务的实质是借入1686.85元,到期后总共还2000元,支付的利息费用313.15万元。
从卖方角度看,贷出1686.85元,到期后总共收回2000元,赚取的利息收益为313.15元。由于从购买方考虑较常见,以下内容将从购买方展开。
2.相关分录总结:
a.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分期付款额的折现值)
未确认融资费用(未来的利息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将来付款总额)
b.每期利息费用的计提
借: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期初长期应付款本金*实际利率)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c.每期结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d.每期支付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3.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可以看作是贷款的本金。未确认融资费用核算的内容可以看作贷款的利息,长期应付款核算的是本利和。
4. 在计算2016年的财务费用时,公式为1221.8*8%,可以这样理解,2015年总还款600元,其中还利息费用为134.95元,还本金部分为600-134.95=465.05。到2016年初,未还款的本金部分为1686.85-465.05=1221.8元。这里是最核心关键的点。
5. 在计算最后一年的财务费用,为保证数据不受到尾数差的影响,采用倒挤法计算。即此时的财务费用=总的财务费用--前期的财务费用之和。
【易错点提示】
1. 对于长期应付款列报额的认定,要特别留意在2015年末,由于一年内到期的金额要列报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因此2015年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长期应付款的金额与2016年末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