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获
1、从系统入手,把整个人作为系统过程的一部分,让输入端更加丰富、优化“想&做”的系统,强调系统的输出。
(1)多输入有利于元认知能力发展的知识;
(2)跨学科阅读提升全脑思维能力;
(3)系统化学习延缓生存度降低的学科,实现认知负熵;
2、打破认知边界的,是在有限的工作总结中通过用逻辑校验逻辑的方式实现;
3、深度思考+深度探索的方式挖掘“思维”的潜力;
4、几种措施提升认知维度:增加时间、目标、换位、提高标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则、拓宽边界;
5、输出并获得反馈是检验输入和系统思维方式的有效方法。
二、浮想联翩
看到这边文章的时候,第一个感受就是跳出现象看本质的状态。想到跟中医看病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近接触中医的机会多些,从中医对患者的看病过程的观察,除去望、闻、切、问几种方式外,上来中医都会问,最近吃东西怎么样、喝水怎么样、排泄怎么样、睡眠怎么样、是否感觉疲惫等内容,这不是问的输入、输出和人本身的情况么,接下来就是号脉、看舌头、面部、听诊等操作,虽然看似都是常规套路,但这些操作下来,基本上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来了,之后就是出药方了。这时候,老中医和刚上岗的新中医区别就来了,老中医因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沉淀了多年的案例经验,基本上可以八九不离十的判断病因,给的药是侧重调系统(人)的,之后需要一段时间内给予用药的反馈(血常规、尿常规)并调整药方。这个反馈的间歇可以是90天。新中医,虽然看病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类似的,理论也一样扎实,但反馈的时间短一些,可能是7天或者是14天。这区别我臆断是解释系统的建立需要案例的沉淀,而这种过程需要个时间的尺度。
结合上面文章的描述,我又展出另外一个思考,就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如何有效结合并应用。妄断一下上面的案例,个人理解,中医学科是应用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最好的实例展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