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接前文:《优化解释系统的3条策略-01》。
优化解释系统的策略共有3条,其中第一条在前文已经谈完,我们今天来谈第二条:
-
从原理入手,要求:记忆解释框架、提高对场景的觉察、持续对常模和假设进行反思。
-
从系统入手,把整个人作为系统过程的一部分,让输入端更加丰富、优化“想&做”的系统、强调系统的输出。
-
掌握批判性思维,充分利用逻辑三洽、可证伪性、格栅化怀疑、反共识、我错了等工具来优化。
我还是希望能够给伙伴们提个醒,我们谈的是策略问题,它看上去没有那么容易理解,所以,希望你的系统1不要随意解释说:“这个东西对我没有用,看不看都无所谓了”。我们开始!
2
我们再来看第二条:从系统入手,把整个人作为系统过程的一部分,让输入端更加丰富、优化“想&做”的系统,强调系统的输出。
这条策略,其实是将视角拉升了。本来我们看到的只是解释系统本身,分析解释系统的内部结构,然后提出优化建议。但是,我谈过多次,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如果真的想要获得超额收益,要尽可能跳出系统再看系统,所谓“边界之外、平面之上”。因此,我们将关注点直接放到一个人的个体本身,把整个人当作系统(这不就跳出系统了么?),然后我们来看这个系统的输入、系统本身(我分为了“想”和“做”两个子系统)和输出。
优化输入。对于一个个体而言,系统的“输入”自然是信息、资讯、知识等。可是,输入多一定是对的么?这个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越是输入的多,越是容易焦虑。我提出以下3条优化建议:①多输入有利于元认知能力发展的知识;②跨学科阅读提升全脑思维能力;③系统化学习延缓生存度降低的学科,实现认知负熵。
分别来看一下其中的具体策略。
首先,要多输入有利于元认知能力发展的知识。所谓的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或者说是思考自己“思考”的能力,比如最近关于解释系统的系列文章,就是对思维过程进行思考的文章。这个类别的知识需要多输入一些,因为它极其符合边际成本递减原则,我多次讲过我看《思考,快与慢》的故事,半年只看9章,看似慢,但是快慢不是判断价值的标准和原则,边际成本才是。根据我的经验,我推荐学习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其次,要跨学科阅读提升全脑思维能力。在后续内容中我会引用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你会发现,多元思维模型必须要有多领域阅读的支持来实现。
我们必须要跳出自己的认知束缚,不断学习各个学科的新发现,然后通过升维抽取模型,来提升全脑的思维能力。按照左右脑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和系统1、2类比理解,本身功能是不分成左右脑的,只是为了理解方便),左脑负责逻辑、语言、数学、推理、分析等能力,右脑负责绘画、音乐、情感、想象、创造等能力。这些能力必须要持续补充供给才能发挥全脑组合作用。因此我推荐大家多输入哲学、科技、艺术、文史、商业、人类等学科内容,可以用一个高大上的词语总结——全人文认知激活。
第三,要系统化学习延缓生存度降低的学科,实现认知负熵。我们可以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来分析未来的样子,比如说哪些是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哪些是不能的。一定要充分拉长思考的时间尺度,而不是仅仅考虑工作、赚钱等,要从未来进行反向推导,看看哪些学科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这就是“延缓生存度降低”,出现“生存度”一词,背后的逻辑一定来自“递弱代偿”,自然联系到熵的问题),然后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实现熵减的过程。如果利用塔勒布所提到的“反脆弱”原理,我们要多关注那些“反脆弱性”强的学科和知识,多输入这样的内容。
对了,在输入端我还要提示一个要点,千万不要忘记了“批判性思维”,这是优化解释系统的神器,必须拿出2-3年研究掌握。一旦掌握了,就有如开挂一般,效率将大幅度提升。
3
再来看系统的部分,我将其划分为:想和做两个子系统,也可以粗略地对应着解释和决策,也分别对应着两个策略:深度思考和深度探索。
我首先要谈一下“深度”的概念。通常的策略中,和“深度”相对应的是“广度”这个概念,由于“深度”需要持续提高标准(见到标准,一定要记得看《你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这篇文章,地址: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886),所以,绝大多数人会因为畏难而放弃这条策略,转而选择扩大“广度”的发展策略。
但是,“广度策略”通常会增加“经验”,经验不好么?好不好是要分人而定的,但是至少要知道一件事:博学从来不会带来真理。这个道理从古至今就存在,比如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一个逻辑。王东岳老师曾经讲过:感官和直觉所得到的经验都无法构成知识,我们要想打破认知的边界,用更高级的解释系统去解释发生的一切,不是通过无限的工作经验积累获得经验实现的,而是在有限的工作总结中通过用逻辑校验逻辑的方式实现的。
所以,如果在原有的思维通道中增加信息量(广度、增加经验、低水平重复),这是无效的学习。有效的方式是:解构自我认知、改变思维结构和模式。这里用的工具是反思,用逻辑推演来优化逻辑本身,用纯逻辑去突破自我的限制。
“深度”说完了,来看看“深度思考”和“深度探索”。
先看深度思考。2017年,我受成甲老师的影响,成为一名笃信查理芒格的芒格主义者,所以,我的深度思考就来自于芒格的《穷查理宝典》的多元思维模型。他在书中提出了百余种,横跨历史、生理、数学、工程、生物、统计、经济学的思维模型,比如决策树模型、逆向思考、误判心理学、双轨分析、系统……此外,我也特别推荐大家阅读开智阳志平老师推荐的百本经典,我已经全部检视阅读完成,开始持续的分析阅读。看似枯燥乏味,但是那种打通的喜悦感总是在字里行间跳跃,而深度思考竟然也在不经意间加持在我身上了。
再看深度探索。我们通常思考和探索都会在某一个固化的认知通道里完成,这就会限制我们的认知能力、解释能力的发展。如果可以将某个对象带入到不同的场景,然后对场景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思考、探索,那么效果必将不同。我有幸在2017年年底听了王肖杰老师讲的十维思维,非常受启发,他从目标讲到辩证、从发散讲到立体、从增加时间思维到增加规律思维、从客观到主观、从理性到直觉、再跳出人的思维方式到最后跳出存在的思维方式,展开了一副思维的全景图。
我也总结过常见的方法,比如说之前的系列中出现的“升维”,用更高维的视角去重新解释(你发现了么,维度其实是在描述解释系统的)。除了升维之外,还有一些概念,你可以尝试:
-
时域:用更大周期的时间视野重新进行思考,站在未来重新思考今天。
-
透视:虽然你站在我的前面,但是我看的不是你,而是你身后、远方的那个目标,你就不再是我的阻碍。相对“时域”,“透视”是更大的空间域的概念,据说,太极拳的高手在对战的时候,眼睛看得就是更远的地方,眼前的对手就像纸片一样,很容易就能被推飞。
-
角色:更换不同的角色,比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你的榜样怎么解释”、“你的对手怎么解释”、“你十年后怎么解释(这个是时域)”、“站在你的对立面怎么解释”。在生涯咨询里有个空椅子方法,本质上就是利用更换角色的方式实现来访者自我咨询、教练的。
-
白箱:持续打开一个系统,围绕着一个点努力钻研。任何能力的训练都是基于心理表征的,通过对系统的深度白箱化,会获得更高级的心理表征,在未来学习、迁移其他能力时,深度白箱化的价值更大(这就是“高标准”的重要意义)。
-
思路:切换思路,不断找寻阻力最小之路、统筹长短期收益之路、高价值空间之路。
-
破框:打破一切框架,放弃一切概念,回到没有任何概念束缚的状态,重新引导事件的发生。
你看,这都是我平时用来思考的方式,虽然说得极为抽象,你是不是可以对应到你实际中呢?不过,说到这里,我还是建议你去系统的学习系统思维,这些方法其实都是系统的一种特定形态而已,懂了系统,可以瞬间掌握这些方法的运作。
4
来看最后一条:强调系统输出。
很多人迷茫、焦虑、对未来不自信,本质的问题是:将自己的过往、当下和未来割裂开了,无法将过往积累形成资源应用在未来。
而优化输出是一个解决上述问题极佳的方案。Scalers曾经很骄傲地谈了一个观点:“用输出倒逼输入”,我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拼命地输入,比如说学习啊、阅读啊等等,但在输出端对自己却没有要求。
我自己受益于写作和分享的输出,我看了一下我在2012年写的文章,当时觉得自己讲的特别有道理,但是现在看看呢?那写的是啥啊!好在,没有人黑我,大家竟然还会不断鼓励我成长、提升,竟然长出这么一个家伙来。
写作和分享这两个输出手段,都有个特点——时间的朋友。如果没有人指导你来做,它们在中期视角(1-3年)内,基本上没有变化,表面上是看不出你的水平有多么大的进步的。但是,如果你将方法进行微调,比如说用卡片输出的方式来取代每天XX字,用上文提到的升维、时域、透视、角色、白箱、思路、破框的方式应用在卡片的组合上,用这些更好的方案帮助自己去通过输出将知识内化,可以把自己的单点认知练成一个整体,逐渐绘制出自己的认知地图来。而认知地图,就可以解决迷茫、焦虑、不自信等各种问题了。
所以,请务必强调系统的输出,以及用不平庸的方式,保持稳定的节奏持续输出。
5
总结一下第二条策略。这条策略跳出了解释系统的范畴,站在更大范围的系统视角上改进系统,这本身也是一种降维打击的方法。大系统更好了,解释系统也随着优化了。
本文的构建很简单,就是利用了系统过程的输入、系统、输出,只不过信息量大了一些,其实也不太大,也就是分析了哪些知识是值得选择的,深度思考和探索是什么样的(本身就是系统思维)以及结合着更有效的输出应该怎么搞罢了。
大家加油,明天的最后一篇更哲学一些,明天见,希望你能不断整合出自己优化解释系统的最小行动。
读者群的伙伴在不断增加着,我很开心,我们可以围绕着类似的话题展开讨论,并且,他们知道这个重要,不需要再叨叨。基本认知相同的群体,没有内耗,专注于产出,开心!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