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曼谷的疫情至今没有转好的迹象,与新冠病毒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人们沮丧、疲惫。苍穹之下,人们顶着南国的烈日,为生活奔波。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犹如蚂蚁一般,为了填饱自己的胃囊,终日忙东忙西。病毒似乎无处不在,又无可奈何。
昨日夜幕时分,开车经过一处夜市,昏黄的灯光下人头攒动。小贩在张罗着生意,下班回来的小职员们穿梭其中。
我问妻子:“他们不怕吗?为何还敢逛夜市?”
妻子眼睛盯着前方的路,专心致志地开车。汽车不时的颠簸,把儿子摇进了梦乡,躺在我怀里打着细小的呼噜。妻子叹口气,幽幽地说:“怎能不怕呢?与不可预知的疾病相比,他们更担心的是眼前的吃饭问题。”
02
夜市人头攒动,而商场却门可罗雀。往日每逢周末,商场里摩肩接踵,热闹繁华。而今,停车场里空荡荡的,仅有三五辆车,孤零零地卧在那里。
商场对于终年饱受烈日摧残的曼谷人来说,是除了家、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商场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曼谷人特别爱逛商场,没事可以在里面待一天。商场里冷气开得足足的,灯光亮亮的,放着优美的音乐,东西可不便宜,一家三口吃顿饭,没个一两百下不来。爱来商场瞎逛的,多半是手里有几毛闲钱的。对于那些低收入阶层来说,来了也是看看,啥也舍不得买。
商场都不敢来了,有钱人躲在家里。可是,低收入人群赖以生存的早市、夜市,却依然爆满。
世界上没有比死亡更大的事啦,但由于死亡的不确定,因而,当下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地活着。
03
疫情一波一波地来,使得泰国的旅游业彻底歇了菜。当导游的,开起了摩的;陪酒的,卖起了粿条。往日在酒吧左拥右抱的Farang,不知所踪。泰国人称那些金发碧眼的老外为Falang,这个词听起来像发浪,个人觉得倒非常贴切。
疫情让送外卖的火了。从5月1号开始,政府不准客人在饭店就餐。搞餐饮的就急火火地入驻外卖平台,做起了外卖生意。开摩的师傅转行当起了外卖小哥,在外卖平台上排班,一有生意就去接活儿,看起来也不少挣。
疫情期间,我也下了个叫Grab的外卖App,偶尔也点几道中国菜尝尝。天天吃自己做的饭,难免吃腻味,换换口味也不错。点开界面一搜,想吃啥有啥,有凉菜,有热炒,还有火锅儿。主食也异常丰富,有包子,有水饺,有馒头,有花卷,甚至还有油条。价钱吗,要起来也不客气。花卷一个五块钱,用料简约,三口两口就进了肚。我爱吃肥肠,有次点了个干锅肥肠,肠子硬得嚼不动,胡椒麻得舌头长疮,再也不点了。不就是做个肠子吗,谁不会似的。于是,骑上心爱的电动车,去Makro挑了一条肠子回来,里里外外地搓,收拾干净了,拿锅煮熟,然后,回锅拿青辣椒一炒,哇塞,既好吃又实惠。
04
疫情有没有积极的影响呢?今天上课,我给学生提了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有的说,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现在已经习惯上网课了,因为不用早起来学校,省了很多时间。有的说,更注重健康了,以前忽视了对身体的管理。有的说,陪伴家人的时间多了,夫妻更亲密了。还有人说,自从疫情暴发,一次感冒也没得过。可能是因为出门戴口罩、频繁用酒精喷手的缘故。的确如此,疫情让人们更讲究卫生了。一件事情,有好有坏,要辩证地看。
05
我住的公寓上个月有人确诊了,房东第二天就敲门送来了杀毒剂和喷壶。楼房上上下下、彻彻底底地消了一遍毒。电梯里,用胶纸把按钮包上了,并放了瓶酒精乳胶。瓶子放在支架上,踩一下开关,乳胶就流出来,赶紧拿手接住,手心手背地擦洗一遍。儿子不到四岁,出门会提醒妈妈别忘戴口罩。我们动什么东西,他会一本正经地说,不要乱碰,有covid 19。
7—11便利店,入门就有红外线测温仪,放着酒精液。大家都形成了习惯,进门先拿手靠近一下,测测体温。要是谁的体温高,仪器就报警,人们就赶紧躲得远远的。可笑吗?一点也不可笑。病毒真的很可怕,谁也不敢抱着侥幸心态,去招惹它。
大使馆来疫苗了,千呼万唤,望眼欲穿。每天有一定的名额,需要扫码预约。据说名额一放出来就秒光。我没去预约,董事长有自己的渠道,我跟着泰国人一起打。
希望疫苗能立竿见影,控制好疫情。印度传来的变异菌株,让泰国人害怕得不得了,line上每天都有泰语的推送。看多了,心里紧张,索性少看。
每天按部就班地做事,哄孩子,写文章,健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