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熟知这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里就涉及到童年经历。
童年经历真的很重要又不重要。怎么说呢?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被突然这么一问大部分人都是哑口无言,对于他们而言,这个话题太宏观,无法回答或者没有明确的答案。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体验到抽象的事物。比如“书本”只有与我们人类相关联时才会被叫做“书本”,换句话说我们把它取名叫“书”。同样的当我们说到“经历”时候,也一定会涉及事件、人物和取名。
这种“取名”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的“解读”。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只有通过赋予事物的意义来了解世界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常受到爸妈的打骂,A会把这种伤痛埋藏在心底,当他长大后他会想“我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让他不受打骂”;另一个同样经历的B,他会觉得“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我的童年是不幸的”;第三个人C会觉得“生命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一直被打骂,那我为什么要善待他人呢?”
很显然面对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个体对事件的解读不同,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同。这表明:经历本身并不会导致好与坏,而在于对经历的解读。
孩子在五岁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他们选定了一种适用于自己的最深刻且最持久的概念,明白自己期待从这个世界中得到什么,而这个世界又对他们有何诉求。
即使是种严重的误解或解读受到了误导,甚至导致了一连串的厄运和不幸福,一旦这种概念形成,在他们长大后的生活中,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
这里有典型的三种童年经历所导致的不同的行为方式:
第一种:娇生惯养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是成为第一,占据他人心中的首要位置,获得一切想要的东西。此种意义下会有三种行为方式:通过弱点控制他人;使用暴力实施报复;前两中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叠加采用。
第二种:疏于照看
疏于照看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爱和协作作何解释。当他们遇到困境时,常高估其难度低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眼中,这个社会冷漠无情并且期待永远这样冷漠下去。这时公正无私的关爱对他们不可替代,他们人生的第一课需要学会信任他人,在不断训练和联系下发展出关爱他人的能力。
第三种:身体缺陷
最后一种是在特殊情况下长大的孩子,比如身体缺陷的孩子。他们很容易遭受同龄人的同情、排斥或者嘲讽,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变得内向。但是如果他们在正确包容的引导下,就可以发展出某种异乎寻常的有益才能。而如果所遭遇的困境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大部分孩子会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最终成为失败者。
由此可见,单纯的童年经历对我们做不了什么事,但对经历的解读却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我们并不是由我们的经历所决定的,而在于我们对经历的解读。同一种经历对不同的人因为解读不同而影响不同。”
所以如果你不想被童年经历所影响,就需要重新定义那些童年经历,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