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库·论文化
我们的文化是在丰富着,还是在贫瘠着?要洞悉这个世界,你还差一本《论文化》。继《人生的意义》《文学阅读指南》之后,文学、文化批评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思想散文力作,文化的现当代意义之争的一次新综合。
【 编辑推荐 】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这是伊格尔顿继《人生的意义》《文学阅读指南》之后,一本关于文化的大众思想指南。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其实,你关于文化的困惑、希望和愤怒,文化批评家都已经考虑过了。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180页精巧篇幅,给入门读者一览“文化”的思想风景,关于“文化”你必须了解的几个核心议题。从《论文化》中,你可以学着对这些话题发表看法:文化产业、文化殖民、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等等。当今思想界关于文化产业、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争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4. 文化和社会批评的典范之作,一本句句都值得玩味、摘抄的启迪小书。伊格尔顿的文字通俗而精辟,和他笔下探讨的经典作家斯威夫特、王尔德、艾略特一样才华横溢。这种文笔的传承,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
5. 书中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并且行文之间引述了几十年来关于文化批评的经典专著,可作延伸阅读之用。
【 内容简介 】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散文诗一般的语言,风趣而又尖锐的文风,串起了关于“文化”的几个核心议题。《论文化》或许是你了解传统的英式“鲁迅杂文”的好时机。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承载着人性的欲望、矛盾、困惑。以文化之名,我们抒发,我们追问,我们怀念,我们反抗。人类世界的一切繁华而和残酷,归根到底,是因为文化吗?亦或者,文化只是物质世界的精神点缀?伊格尔顿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人类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
【 作者简介 】
[英]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英国学者、批评家,国际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在学术界,伊格尔顿是一位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的左派理论家,他最驰名的作品《文学理论导论》,是全球范围内的文学入门必读经典。目前,他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英语文学的特聘教授。
几十年来,他的作品是一代人文读者的乐趣和灵感之源。由于文才广博、作品丰富,有人说伊格尔顿生涯中“写了三辈子的作品”。他凭借《文学理论导论》《人生的意义》《文学阅读指南》几本极具感染力的通俗读物,成为全球人文学生乃至广大年轻读者的思想导师。其更为严肃的理论著作,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理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审美意识形态》等,在文学和文化研究界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目 录
第1章 文化与文明
第2章 后现代的偏见
第3章 社会无意识
第4章 文化的信徒
第5章 从赫尔德到好莱坞
结语 文化的傲慢
前 言
【序言】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这让我们很难围绕它展开高度统一的描述。因此,本书舍弃了论述的严整性,以便谈及文化这个主题的各个侧面。在这本书中,我首先检视了“文化”这个术语的各种不同的含义,其次探讨了“文化”与“文明”的几个重要区别。接下来,我检视了后现代的文化主义(culturalism),对其而言,文化是人类存在之根本。在对文化主义的探讨中,我论证了多样性、复数性、混杂性和包容性的观点已经过时。同时,我也对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信条提出了异议。
·············
【 媒体评论 】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作者
在如今的文化批评界,没有作者可以匹敌伊格尔顿的名望和丰富的作品产出。他的著述左右着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学教育和文化研究,在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无不如此。
——斯蒂芬·里根(Stephen Regan),杜伦大学英语文学教授、《牛津伊格尔顿读本》编者
··········
【 抢先阅读 】
【第1章 文化与文明(节选)】
“文明”这个词指称的是一个人造的世界。它让自然归于这样的状态:我们所面对的一切无不是我们自身的映射。如今,我们已经很难重新发现这种人造环境的新奇之处,不像在之前由自然统治的生活中那样。毫无疑问,我们希望打破这种集体对镜自怜状态,这种需要是近些年来自然经历了剧烈回转的原因之一。一个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都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似乎是一种褪色的超验。缺失了超验,事实仅仅言说着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意志。也许这就是欲望一直都是西方文明重要主题的一个原因;欲望可以被看作俗世中的另一种超验。西方神话中总是充满着浮士德式的人物,这并非是一个巧合。欲望在人性中挖开一个洞,用不在场来压倒在场,驱使我们去追求不可企及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欲望又可以被看作文明存在的动力。
我们可以描绘欲望所追求的各式各样的商品,但是欲望本身比我们的描绘走得更远。如果欲望是我们存在的核心,那么它同时也意味着自我内部的他者。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我们大体上是由欲望所构成的,但欲望对我们没有特别的尊重,对待我们的幸福也并不温柔。不过欲望又如同月光一样普惠众生,不偏不倚。因为人们总是期待获得更多的荣誉,所以欲望意味着一种无限,“进步”是它的历史之名。如今的超验已不在天堂,而在未来。但未来源源不断地前来,欲望也永远不会被满足,它使我们的文学经典和政治制度来不及被仔细品味就腐朽过时。欲望意味着我们满足之心的错误,意味着我们存在的游荡,灵魂的无枝可依。如果弗洛伊德值得我们相信,那么能使欲望真正得到满足的唯一终点就是死亡。也正因如此,卢梭才对文明特有的不可满足性感到如此厌恶。
文化同样是人造的,即使文化这个概念本身来源于自然。文化和“农业”(agriculture)、“犁刀”(coulter)这些词有关,最早的含义之一就是“耕种”(husbandry),或者说照料万物生长。一些用来命名高雅的人类活动的术语实际上有着谦卑的乡土根基。在过去,文化是对乡村日常劳动生活的映射,如今文化意味着人类最精细的精神成果。文化是一件关于照料与培育的事。正如一切劳动,文化对原料进行加工。但是,对万物生长的照料,融合了塑造性(shaping)与自发性(spontaneity)两个概念。我们所说的生长是有机的,不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但是又需要被规约和改良。文化关乎主体能动性(agency),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客体的接受,这种接受引导着你赋予客体以价值的努力。因此,我们很难讲清楚文化这个现象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意识的,在多大程度上又是无意识的。我们之后会再谈到这个问题。
留言“求书”,免费获取本电子书。
享书社丨让时间变得优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