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的小范围会上,我被学校的一个主要教学督导(后面都叫她A)当众怼了一番,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眼泪已经酝酿成功,好在没有流出来。
两周前,另一个教学督导(B)给每个组都布置了一个任务,整理出各种教学相关的操作流程(B负责的)。我和另外一个组长负责的是“常规教学教研流程”,说实话,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很迷茫,不知道到底要写啥。别的组的题目因为之前的培训里都有具体的内容,所以只需要整理出来就好了。
当时在会上我也问了下B, 但他只是重复了题目,也没说出来什么。
上周的会议结束后,我又把自己的一些思路让他看,问了他,他说“可以呀”。其实,问完他我更不确定了,觉得还是没有方向。
这周四我们要在参加培训过的人里小范围展示,中秋节的第三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在中午十二点四十多的时候发给他,他十二点五十的时候回复“收到,我先看看吧。”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我们还等着他说有什么问题再改改,他一直什么也没说,我也没发信息问他有问题没。既然什么都没说,我以为应该没啥问题。
谁知道,周四上午,我展示完整理的内容后,A突然把我大吵了一顿,质问了我几个问题,说我根本没弄清楚要整理什么。和我一起合作的那个组长整理的部分领导没说啥,就是针对我整理的“教学流程部分”。
我站在那儿,一边听她吵,一边记,她一针见血,她说完之后我就比较清楚我整理的部分与其他组整理的类似内容的不同在哪里了。在准备的时候我就认为我要整理的和另外一组整理的是相似内容,没什么可写的了。
其他两个领导赶紧打圆场,让我坐下,开始讨论这个题目到底是要让整理什么。当时我走到椅子的过程中眼泪其实已经不自觉想要流出来了,我赶紧想一些别的事情让自己把眼泪“咽”回去。
经过一番解释和讨论,我比较清楚要做什么了。当然下来我又问了一个领悟力很高的组长,花了一下午四个小时,整理出一份新的流程。
晚上发给B, 九点多回复了说过关了,今天让我在全体老师前展示。
结果,今天上午的展示取消了。早上一到我就去他们办公室拷贝一个昨天他说的附件,结果听到A和B的对话,其实是A在指导B我做的这个任务流程应该怎么做,她告诉A这个工作只交给婷婷(我)一个人是不行的,因为还需要很多人的配合,应该他先整理出所有的流程框架然后再相应地分下去。
一上午的教研B没有出现,估计在办公室思考这个工作到底该怎么做。
通过这件事,我有很多的想法,反思,也看清了一些人和事。
1. 虽然当众挨怼了,当时确实很不好受,我以为我会讨厌A,我以为我会觉得很丢人,但其实没有,我觉得很感谢她,她指出的确实是我都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不认同她处理问题的方式,但我必须承认,她能一下子看到问题的本质。其实之前她也怼过我一次,虽然感受不好,但她说的确实很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会她这种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领导交代给一件任务时,尤其是自己不很清楚的任务,一定要问清楚,就像这次的任务,我一直围着这个题目转,始终不清楚到底方向是什么,其实我问清楚两个问题就可以了“整理出这个流程后主要是给谁看,目的是什么”,知道了这个任务就很清楚了。可问题是我一直没有想到要去问这两个问题,我知道该去问,但我不知道怎么问,问什么。
看来还是平时的反思做的不够,没有做事情的清晰思路,做事情之前不先去想做这件事的目的,而是围绕着任务本身的题目转,这就相当于笑来老师说的“打不开门却盯着锁眼看,应该去别处找找钥匙的。”
3. 说完了我自己,来说说A和B。A是督导里最有权威的,需要发言的时候都是她在说,她也总能找到问题的本质,说到大家的痛点上,但是她的脾气时好时坏,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就爆发了把人怼一顿,用她的话是“我这个人就是说话直”。
其实她说的很多话如果在大家开始做之前说效果会更好,比如我做的这个任务,当时开小会布置这个任务时,我清楚地记得她全程盯着自己的手机看,可能是因为她不负责这块儿吧。
如果当时组织大家把这几个任务放到一起,梳理好这几个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东西整理好给谁看说清楚,然后再分下去做,效率会提高很多。当时她不说,等到弄好了她发火说你没干好。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最近一直在教研的阅读课,从第一单元开始讲,每周两课,他们从来谁都没有说过一句话,都是大家讲讲,大家点评点评就没了,所以大家后面的讲课模式都和第一单元一样。
突然那天讲完第六和第七单元了她发飙了,说我们的课没有体现梯度变化,说自己这些问题都给大家说过一百遍了。她从来没说过好不好。不知道她那天突然说这些和部门领导也在听课有没有关系。
作为教学督导,作为领导,我认为她应该有责任教给下面的老师做事的方法,而不是看到了不吭声,等到做完了或者自己看不下去了才用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方式告诉大家,说话的时候还透露出一种“你们这些人简直是朽木不可雕也”的无奈感。作为领导,就非得用这种方式去展示自己的地位吗?
作为一个教学督导,她对教研工作把关不严,或者是他们(三个人),每次教研,老师们讲完课,每个小组都会出个代表进行点评,这个时候如果督导能够站起来对老师的课和大家的课做一个比较详细的点评,大家会更清楚今天的课可以吸收的东西和不能要的东西,以后的讲课目标会更明确。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教研他们都是坐在那里听,大家讲完了就结束了,很少去总结,很多大家讨论时提出来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样的教研真正能有多大作用?
今天上午教研时一个组点评时提出来一个问题并说“看看A老师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她扭过脸看了一眼她旁边的另一个督导,然后说“又成我的事儿了”。这是一个坐在她旁边的老师告诉我的。我心想,你是教研督导,教研上提出来的问题不是你的事儿那是谁的事儿。
宁向东老师在他的课里说“要把员工和下属当成自己的资产”。那我们就是她的资产,我们增值了她会更值钱,她应该积极地促进我们增值。
同样,对于我们小组的成员,我也要反思我自己,因为我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心理,给组员说过一次的问题或事情,如果有人再问我我就会不开心,不想再说第二遍,如果这样的话我和她是一样的,下面的人心里肯定会不舒服。此外,除了用嘴说,我也要采取行动去促使我们组的成员不断进步,她们增值了,我也会增值。
4. 相比A,我比较鄙视B。昨天的会上,部门领导也在,当领导开始问一些问题后,他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我们身上,一会儿说我们发给他晚了,一会儿说他打开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一会儿说那几天一直等着我们给他发呢却没见我们有动静,也没见去问他。
然后他开始给我说要写啥,写啥,这时A打断他说他说的不对,应该是怎样,怎样,讨论一番,部门领导和另一个督导才搞明白到底要让写啥。事实证明,在布置给我这个任务的的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要写什么,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我相信,他也是今天早上才明天这个任务到底是要怎么整理的。
听同事说,散会的时候他还在嘴里小声嘀咕“发给我那么晚,谁有空看哪”。下午一点之前发给的他,十分钟总能看完,然后用语音说下怎么改,应该不会超过二十分钟,当个领导,假期里加二十分钟的班不过分吧。
如果当时他说一句是自己没交代清楚,我会更自责,心里也会更敬重他。作为一个领导,遇到问题把责任都往下推,可以理解但是心里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很多。
反思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有这种心理,有时候会开玩笑对小组成员说类似“如果到时候领导说了,就说是你自己的事啊”之类的话,不想被小组成员“连累”。自己经历了以后就会有深刻体会,这不只是工作的问题,还有对一个人的看法。
最最重要的是,在以后给我的组员交代任务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形式可以让她们自己决定,有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去问下工作的进度,推进工作的开展。
其他的组长都说幸亏她们没有分到我这个任务,说我运气不好,其实,我觉得挺好的,这样我才会有深刻的反思,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机会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