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一年的阅读量大概在100本左右,却依然在需要的时候不能输出观点和文章,这是很可怕的,阅读有时候是自我疗愈,却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一)你放弃的时间,是别人的加速器
热播的电视剧、综艺、外出聚餐回来晚、加班是原因,也是借口,从来没有一项技能的提升是凭空而来,时间的积累是技能的一点点阶段提升。一万小时定律不一定能培养出天才,熟练掌握一门技能是非常有可能的。
(二)你放弃的思考,是别人的联机脑
看过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人生,做不好事情。实际上,我从书上面获益颇多,从游戏化的初步尝试,到PPT技能的学习,甚至课程的编写,关于运营和游戏化学习的书就像是工具,我从书中直接迁移使用案例,用的效果还不错。从思考的习惯来讲,我的联想和迁移能力比较强,可以直接从书中所用的案例可以迁移到工作中,但是这种迁移是肤浅的,就是初步的模仿,我并未深入思考是什么样的情景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怎么可以更好,以及整体框架是什么。所以迁移只是表层的。这是一种惰性的思考,阅读带来的东西都是碎片化,像一个个散落的细胞,却没有连接的突触进行“传递”。
timg.jpg
没有结构的知识点,只能适用于灵感一现。
在没有看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是不能够联想到的。之前一直归结于是自己的“金鱼记忆”,现在看来,其实碎片化的不止是当今社会的信息,更多的是我的脑海里那随风散落的知识。总体来说,因为惰性思考,我只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了第一步,初级的模仿,而在模仿之后,对散落的知识进行思考、联想、深度的结构搭建和迁移,这冰山之下的95%,我都没有进行。
(三)你放弃的写作,是别人的著作集
惰性思考是看了书依然没有观点,写不出来东西的原因。思考和写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讲散落的知识点能够清晰的表达,付诸于文字,才是将知识点内化。拆书的三步骤中:第一步背景介绍和第二步知识点介绍是提炼精简的过程,第三步知识点应用则是发散和联想的过程。输出就是锻炼这两个能力。没有输出,必然表达的能力和深入思考都少了。
我以前写作文很喜欢排比,喜欢把华丽的词汇堆砌,看似很工整,其实呐,没有思想。
(四)你犯的纠结症,别人只是打下第一个字符。
纠结用哪个工具写,是博客,还是云笔记,还是简书,没有一个工具是完美的。
行动是永远是最重要的。
——————————
sunny后花园的第三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