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很多人都读过,也记得其中的几个习惯。
但其实,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收获的,远远不止7个习惯。
下面是我在云姐读书会分享的部分感悟。
1
读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第3章
人类独特的能力将我们与动物完全区分。对这些能力加以开发和锻炼,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感触:
这段话让我想到曲晶。
从1岁起就不能笑,到十几岁不能骑车,二十几岁渐渐离不开轮椅。现在四十几岁。
她喝水都需要靠左手托着右手来完成。自己不会翻身,父母一直照顾着她。
但她没有怨天尤人。她参加公益十几年,写博客,出书。还被央视主持人张蕾采访,去大学演讲。
父母推着她的轮椅游遍十个城市,还出国旅行。她的父母,没有悲观,反而快乐地面对生活。父亲画画,母亲唱戏,其乐融融。
当她发出近八十的老父母在丽江拉着自己轮椅的照片时,有人不解,责备曲晶不该让老两口这么辛苦,不该出来旅行。
曲晶的妈妈温和地回复评论:带女儿出门看看世界,我们很快乐,我女儿是作家,多年做公益,她也是很棒的,一直在帮助别人。
他们真正做到了,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钦佩!
2
读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第3章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
除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感触:
选择的自由,包括: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这是我们的器,我们的工具。
但是,人们往往没有想到用好我们选择的工具: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却因为被打击被嘲讽被伤害而一蹶不振,或者因为先天条件而怨天尤人,结果真的过得一踏糊涂。
你抱怨其他人,看上去是把责任给择干净了,但是你的人生,还只能由你自己来过。
活着,就有选择的自由。
用好四个工具,尽情选择积极主动的生活吧。
3
读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第3章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
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创伤,忘不了小时候因为表现欠佳而遭遇的惩罚、排斥和与人比较的感受。
感触:
现在很多心理理论在说原生家庭带来的伤。
于是,人们把自己的怯懦、失败,都归结于原生家庭,责怪父母没有给自己好的教育,责怪父母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伤害,长久地不走出来。
这其实是推缷责任。
的确,由于父母不懂教育,可能会无意识地给我们带来一些伤害。但父母也没有经过培训,谁又天生能懂教育呢?
过去还没有那么多网络上的知识,获取信息的方式有限,都是摸索着在当父母。
就算现在,到处都是育儿知识,我们对自己的子女,真的做到了一点不留创伤吗?也难。
所以,不管我们经历的童年是幸福还是不幸,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选择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尽量不要重复父母给我们带来伤害的方式。跳出潜意识里的固有模式,多给孩子正向的鼓励。
4
读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第3章
“ 你从不守时。”
“你怎么总是把东西弄乱?”
“你肯定是个艺术家!”
“你真能吃!”
“我不相信你会取胜!”
“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弄不懂吗?”
然而,这些零星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
感触:
生活中,这样的评判比比皆是。
我们会这样给别人下定义,也会被别人这样下定义。
当别人这样评判我们时,常常误以为,我们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评语不佳,则会愤怒或羞愧。
其实,这并不代表真实的你。
你穿着白T恤,说话者戴着蓝色的透镜,他可能会批评你:你怎么穿这么蓝的衣服?
下次,当被指责时,要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暂停一下,他说的,可能只是反映了他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
这也提醒我们注意,不要轻易给他人下评语,因为那是透过我们自己的透镜看到的,并不代表真正的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