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界观
有车有房月入四万五,才算刚刚摸到「中产阶级」的边?

有车有房月入四万五,才算刚刚摸到「中产阶级」的边?

作者: 今日多看点 | 来源:发表于2017-06-19 21:36 被阅读12次

    今天,微信群里有一位朋友分享了一个「中国中产阶级十大标准」。这个十大标准,可能很多人都见过,主要内容如下:

    1)月收入达到 4.5 万,年收入在 50 万元以上

    2)有一线城市房,有好车,不能有贷款

    3)流动资产达到 150 万

    4)-10)主要是各种不太能量化的东西,包括

    教育背景好,社会地位高,每年出境游,穿衣品味良好,爱健康,爱运动,爱娱乐,重视精神追求,生活有格调,有道德有素质……

    用这个关键词来搜索,可以发现这个所谓十大标准在 2015 年就已经流行起来了。

    虽然这是 2015 年的标准,但放在 2017 年的今天,仍然看起来特别的……夸张。群内各位纷纷说,这哪是中产的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的怎么可能还是中产!

    于是我很好奇地想要看一看,用这个所谓的「十大标准」框起来的,到底有是什么样的「中产阶级」呢?使用 2014 年 CFPS 数据,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小研究。

    CFPS 全名叫做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牵头的,2014 年共有 13946 个家庭,来自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北上广深等几个一线城市都包括在其中,代表性还是比较好的。

    1)首先看一下第一个条件——月收入达到 4.5 万,年收入在 50 万元以上

    由于研究的是 2014 年数据,我们就放松一点,把门槛调低到年收入 30 万元吧。结果显示——

    在总样本 13946 个家庭中,仅有 109 个家庭的总年收入超过 30 万元。通过抽样权重重新加权后,占全国总家庭数量的 0.94%。

    这个数字可能让很多人惊讶,那么我们再用两套数字试试看,

    1)2013 年的 CHIPs(国家统计局和北京师范大学做的中国住户收支调查数据,覆盖 14 个省市自治区,农村 10490 个家庭,城市 6674 个家庭),结果显示,总共 17164 个家庭,年收入超过 30 万元的,仅有 92 个家庭,占 0.54%

    2)2014 年的 CLDS(中山大学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包括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共 14214 个样本),结果显示,共有 248 个家庭年收入超过 30 万,使用抽样权重重新加权后,占总家庭数量 1.5%

    虽然三套数据的调查方法不同,抽样方式不同,问卷不同,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倒并不是差得很远。0.54%、0.94%、1.5%,无不显示 30 万这个门槛在 2014 年时的中国,已经划去了 99% 左右的家庭。

    一个中产阶级标准,结果第一个标准就划掉了 99% 的人。我不禁很好奇,那再加上别的条件,会有什么效果呢?

    2)然后是第二个条件,有一线城市房,有好车,不能有贷款。

    继续使用 CFPS 和 CLDS 数据,同样放宽条件——不需要一定是一线的房产,也不一定要有车,更加不一定要没有贷款,只要有一套 2014 年市价为 300 万元以上的任何地方的房子,这个条件就算满足了。事实上,在 2014 年,一线城市在偏远郊区以外,已经很少有 300 万以下市价的房产了。

    结果显示:

    在 CFPS 满足第一个条件的 109 个家庭中,还有 20 个满足第二个条件,重新加权后占比 0.12%

    在 CLDS 满足第一个条件的 248 个家庭中,还有 47 个满足第二个条件,重新加权后占比 0.20%

    好了,基本上 99.8% 的人口被前两个条件排除了。

    3)接下来是第三个条件,有 150 万以上的流动资金,包括现金与可以比较方便取出来的存款。

    这个条件……实在是太恐怖了。而且,家庭调查对于现金和存款也会有一定低报倾向。因此,在这个条件里面,我将门槛大幅度砍低,只需要30 万元现金或存款,这个条件就算满足了。由于,CLDS 数据没有询问存款,因此我们继续看 CFPS 数据。

    结果显示:

    在 CFPS 满足前两个条件的 20 个家庭中,还有 5 个满足第三个条件,重新加权后占比 0.05%

    万分之五。三个被大幅度降低条件一道道滤过去,中产阶级只剩万分之五了。

    4)还剩下七个条件

    虽然只剩下 5 个家庭,但我们就把这 5 个家庭拿出来,看看他们的其他各类支出是否满足剩下的「中产阶级标准」

    (上图的保健支出包括健身锻炼、健身器材、保健品等费用)

    让我们一个个来看——

    从最高教育程度来看,2 号家庭似乎满足条件,可这一家的文化娱乐支出只有 500 块,没有精神生活,没格调,不中产!

    从旅游支出来看,只有 3 号家庭旅游支出等于 10000 元,剩下三家 5000 元的——5000 元够个什么鬼出境游?不中产!

    从衣着消费看,5 号家庭和 1 号家庭每年要在衣服上花掉一万以上,可能满足了「穿衣品味」这一标准,可是,1 号家庭的保健支出竟然只有 1000 元,显然是个不爱运动的,不中产!

    看来看去,勉强满足条件的,也只剩 5 号家庭了,虽然他在学历、旅游方面显然不太满足这个「十大标准」的高学历和出境游,但除了他,别人在其他指标上就更加够不上了。

    所以,即便十大标准一降再降,最后能在一万四千户家庭中过滤出的中产阶级家庭也只剩下——

    1 户。

    了不起啊,中产阶级标准,框出了一个比万分之一还要严苛的标准。稍微把关严格点,这一万多户家庭一个中产都没有,占人口总数万分之一以下的「中产阶级」。

    这显然是不是第一个产生类似效果的「中产标准」了。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切实际的标准出现?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因为当人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如果要给班级里的「中等成绩」定一个门槛,很可能是偏低的。

    我们使用 CEP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观察了一个变量——您目前的成绩在班里处于哪个等级?答案有五个选项:不好、中下、中等、中上、好,每个等级各占 20%。这个问题的询问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孩子们的选择是这样的:

    选择「好」与「中上」的同学,比选择「不好」与「中下」的同学高出 7.2%。学生们自己报告选择的「中等成绩」门槛,比真实的「中等成绩」,要低上 10 个百分位左右。

    可是当人们成年后,再次选择自己的等地,选择「中产阶级」门槛,结果就变了,还变得相反了。

    我们从 CGSS(中国家庭综合调查)中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描述变量——您认为自己目前处于哪个等级上?一共有 10 个等级,自己选。除此之外,我用个人的收入情况再生成一个变量——目前的收入实际处在的等级。

    自选等级和实际等级的交叉分布如下:

    上图每一个格子表示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可以看到,共有 10% 左右的人口自己感觉所在的阶层和自己的收入真实处在的阶层是一样的。另外有 31% 的人口自己估计的阶层实际上高于自身收入所在阶层。还有近 60% 的人口,则是低估了自己所在的阶层。

    低估了自己阶层的人,比高估了阶层的人足足高出一倍。在这里我们如果将等级 6 定为「中等阶级」的门槛。那么成年人自己报告选择的「中等阶级」门槛,比真实的「中等阶级」门槛,足足高上 30 个百分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做类似的自报收入层级调查,美国对自身的阶层估计相对就比较客观,如在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一文中报告的那样,9 个等级的收入,美国人自我报告的平均值在 4.8,接近平均值 5,;而通过 CGSS 的调查换算的话,中国只有 3.9 左右。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的乐观转变为成年人的悲观?

    是所谓「阶级跌落的恐惧」或者是什么「中产阶级焦虑」吗?

    还是因为成年人比起孩子来说更容易朝上看却从不朝下看?

    亦或是成年人更倾向于通过低估自身出境来设置心理防线,让自己的实际处境永远要好于预想处境,以此减轻心理压力和失败概率?

    我不知道具体答案是什么,但从这些数据中显然可以看出来的是,比起初一的孩子,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显然要不客观得多,而且,他们活得真苦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车有房月入四万五,才算刚刚摸到「中产阶级」的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un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