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有一点感悟。
遇到与人有关系的事情,态度上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我感觉某种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与重视程度和关系远近有关。
比如,假如一家人的小孩子出去玩,到了该回家的时间,过去好长时间了,还没有回家,父母肯定很着急。
如果真的有孩子丢失的疑虑,那么,父母会挨家挨户地去找孩子,会不放过任何犄角旮旯,不放过任何可能性,甚至连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都能想到去问一问,试一试。
但是,如果正好有其他朋友在场,朋友会好心地劝说道:别着急,过一会儿孩子就回来了。
如果母亲说,去问问谁谁谁,朋友又可能会说:孩子不可能上那里去的,你不用问。
不是朋友不好,而是关切程度不一样,态度上的轻重会不一样。
又比如,年迈的父母身体有病,哪怕在医生眼里是个小病,但是儿女的感觉也会是大病重疾。
虽然安慰病人时会对父母说得“轻”,但是,私下里的心情则是“重”——在会到处打听各种可能性,会反反复复地问医生这个那个,会把事情想得很严重......
如果在内在心情上和外在态度上真的很轻松的子女,恐怕只是为了某种原因的自我宽慰而已。特别在意父母的子女,心情是轻松不了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去“访贫问苦”,还是应该掌握一个“轻”与“重”的。
如果是安慰别人的层面,那么可以把“重”的事情说得“轻”一点儿,这样可能会让被安慰的人的心里稍微有点放松;
如果重点是帮忙,那么,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把事情往“重”里办,让自己尽量贴近困苦当事人的心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