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生代女演员为争取表演机会的事,引起了大家对女演员到中年的担忧,似乎过了30岁,女演员就接不到好的电视剧和电影角色,职场也是,过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升到一定职位,就有被企业解雇的风险,很多人不禁反问,为什么社会对女性要求这么多?
image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看看,女演员海清的这番话,推敲起来还是有些逻辑不恰。
比如20岁的海清在台下的话,她听到40岁的海清说的这番话,肯定又是不同的角度。
一个演员,比如海清在年轻的时候已经享受过资源红利和倾斜,在中年之际仍然要求市场的同一批资源不去眷顾年轻人,而是继续向她所在的中年阶段倾斜,那么,她并不是在为某一个群体争取权利,而仅仅是在为“自我”争取权利。这种主张对其他演员并不公正,背后的价值观也不能说是稳定。
实际上,这种主张如果真的实现了,对海清未必是好事。因为无论是好角色、资金还是市场兴趣,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40岁的演员是文化资本的青睐对象,那么当年那个20多岁的她,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去崭露头角了。
另外,海清的这番话里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她的大概意思是说,市场和题材都在远离中生代女演员,导致姚晨不得不亲自做监制、梁静自己做投资,来寻找演戏的机会。
这句话有意思在哪里呢?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预设:一个是“机会不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创造”,一个是“风险不应该由我们来承担”。
演员演戏是拿固定片酬的,但导演和制片人却是要承担少赚钱甚至亏损风险。
在商业社会里,导演和制片人选择的题材肯定是会去呼应市场需求的,这样一来获得商业回报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如果忽视市场最显性的需求来创造题材,背后也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亏损风险。
在这样一个市场规律面前,单方面的要求导演和制片人多启用中生代女演员,其实等于是在要求对方背负不必要的风险了。这肯定不公平。
那怎么公平呢?这种风险如果是你自己来承担就是公平的。所以,其实姚晨当监制、梁静做影视投资,我认为都是非常可敬、也非常有建设性的探索,是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自己承担自己的决策风险。
所以淘汰我们的不是社会,淘汰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自己要在自己的道路上做合适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转换,否则等到我们年华逝去,依然还在和年轻人比体力,比美貌,这个社会分分钟会让你很难堪。
希望我们都能在年轻的时候明白这个道理,不要等到没有体力的时候还要和别人拼体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