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今天该学习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课前我让学习做了预习,把读懂的内容和需要提的问题都写出来。课堂上,我让学生发言,没有一个学生举手,陷入了沉闷。我启发着学生发言,让他们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或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们低着头默不作声。“同学们,再读几遍诗歌,能说出自己见解的加五分。”在加量化分的诱惑下,几遍读后有几名学生犹豫地半举着手。
有说出对诗歌的理解,有提的问题,学生们提得问题值得探讨。如1、“题目是《周总理,你在哪里》,诗歌说的是对周总理的想念,为什么不以《周总理,我们想念你》为题目。”2、“找寻总理为什么先写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最后写到天安门?”3、“为什么说总理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4、“文中为什么反复写在这里和在一起?”我引导着学生一一解答这些问题,解答自己提的问题,积极性比我直接摆出来的问题要高,不过,没出现我预想的争答场景。
学生已被训练成被动接受的习惯,懒于思考,懒于回答,只想要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嘴动起来,看来还需下一番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