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了举之后,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皆有很大的收获。他老丈人对他的态度立刻有了极大的改变,从中举前的“尖嘴猴腮”变中举之后的“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看来不仅是考中广东的举人,也是做了一次医美。张乡绅亲自登门拜访,既送房子又送银子,范进的生活条件立刻得到改观。这种一瞬间地位的转变让人羡慕,也是读书人追求成功的动力所在。读书本是一件苦事,但只要能够鱼跃龙门化为龙得到官家青睐,前途会一片光明要雨得雨要风得风。
刘江刘海兄弟同一年考了学,把农村户口变成了定量户口,离开成日劳作的农村成为吃皇粮的人,很是让周边村民羡慕。然而此地没有张乡绅,没有人给他们兄弟送银子送房子,虽说几年之后会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有一份旱涝保收工资,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的生活还得由刘江父母供养。
这里撇开刘江,说说刘海的事情。刘海读的是中等师范学校,学校座落在隔壁县城。虽说县城很不大也不够繁华,但对于一个久在乡下没见过世面的刘海而言,已经足够让他大开眼界。电影院游戏厅旱冰场等各种场所对于刘海而言是有吸引力的,可他不敢光临这些地方,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挥霍。有些同学好像有花不完的钱,经常出去下馆子吃饭去游戏厅打游戏去录像厅保场看录像,他不敢去。学校里给学生的生活补贴每个月不到二十元,如果节省一点,不经常吃排骨肉饼这一类的高价菜的话,二十元够吃饭了。不过这二十元钱出了校门就不经花了,县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票价一块五,溜旱冰一块钱一个小时,等等。虽说也不是太贵,但对于一个月只有十块零花钱的刘海来说,这些花销是不敢想的。那时刘海经常想一个问题,咱也算是中举的范进了,可为什么生活得依旧如此清贫,送钱又送房子的张乡绅到底在哪里?
刘海所在班级为普通师范班,演讲训练是普师班重要的日常训练。按照学号每天四个人轮流上台演讲,其它同学记录并作点评。刚开始时同学们觉得新鲜也当回事,上台演讲的同学会提前写好演讲稿并请人修改,在小树林里对着树木“呱啦呱啦”认真练习,希望有个好的表现。听讲的同学也认真,既要听演讲的内容是否合理,也听发音是否准确等。不过时间长了之后每天的演讲训练就流于形式,有时上台演讲的同学都不准备演讲稿,而是在报纸杂志上找一篇文章读一下,听讲的同学也不认真听讲,只等演讲会结束好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班级团支书张海英是个小圆脸很可爱的女生,每次她站在教室的讲台前演讲时,刘海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并且用笔记下演讲中存在的优缺点,在演讲后的点评中他总会很是中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开始的时候张慧英还挺感激刘海的,觉得他能够认真听自己演讲并帮助自己指出问题所在,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进步,所以有一段时间刘海和张慧英关系很不错,甚至一起出去看过几场电影。不过后来他们俩人渐行渐远,刘海认为是张慧英嫌弃他穷,花前月下是要金钱的,张慧英觉得刘海有点迂腐没有趣味,而且偏激。虽然两人之间的关系远了,可在同一个班级的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抬头不见低头见,颇为尴尬。有一次张慧英演讲的题目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演讲完之后其他同学们点评基本也就走过场,说张慧英演讲的内容有深度,语言很脆不拖泥带水,神态与内容很匹配等一些好听的话,因为谁也不拿演讲当回事了。不过刘海不知出于何意,说张慧英的演讲根本就是应付,内容以抄袭为主,一个内心崇尚金钱的却在演讲中把金钱说得很淡,因为言不由心所以整个演讲就成了一个拙劣的自我标榜。
张慧英演讲完之后是有点小得意的,觉得自己这次的演讲很成功,其他同学点评时她更是志得意满,可刘海的一番话如同一盆凉水倒在她的头上,让她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说了句你放屁谁崇尚金钱了,她说真正崇尚金钱恐怕是刘海你自己吧。同学们都清楚刘海花钱很小气,班级组织外出活动他总是借故溜走,只为省下班级活动时该上交的费用。于是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张慧英是班级团支书,人脉很旺,风向自然转向了有利于张慧英,搞得刘海很没面子,气得摔门而去。这下好了,班长记了刘海无故旷晚自修两节,报到学生处,刘海因此被小惩一下,当年的奖学金泡了汤。
自此刘海开始心怀恨意,恨张慧英无情,恨班长落井下石不仗义,恨自己家里太穷,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要翻身做一个有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