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算工资、谈收入,不算年终奖,就不算数。问工资多少,总会问年终奖是否包括在内,然后净收入默默加上年终奖。
年终奖比例占多少?各个企业单位不同,事业单位、公务员,从第十三个月工资开始,往上递增,有人发过二十多薪,不得了,年终奖与一年的工资比肩,这直接相当于工资翻番啊!企业老板开心,发个三五万那是小意思,员工觉得那就够意思了。
这样似乎年终奖是额外的奖励,年终奖是公司单位的福利,是笔意外之财啊!于是,我们特别期待年终奖,除了关心什么时候发,更在乎的是到底有多少。而且,必须要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亲戚之间相互比较参照,谁的年终奖更多,为什么这么多。
拿的多的自然喜上眉梢、手舞足蹈,拿的少的心情难免郁闷,轻微的会影响工作积极性,严重的恐怕该怀疑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工作岗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没有被认可。这么一分析,似乎不大可靠,因为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应是用人的普遍法则,年终奖的多少反而可以激励员工多尽心力、更加努力。但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自我效能感。每个人其实都对自己有一个定位与认识,有的准确,大多会有偏差,其中很大一部分会在心底美化自己,理所当然地给自己打一个不错的分数。这既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也可不断暗示激励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
当自我预期与外在评估相遇时,价值差别油然而生、高下立见,年终奖的差别让个人对自身劳动力价值有了又一次专心的审阅,不禁开始感慨同人不同命、同工不同酬。一个明显的例子, 电力公司与电话公司,传闻数字与惨淡号码,一个需要手指挨个点数,一个一眼便能读出,怎一个可比?
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让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更加便捷,刺激也更加明显。透明直接的两张年终奖收条放在一起如同一桶油与一张不定额购物卡(一刷原来是5000)。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总是依托于对比,显现于钱数。这样的比较是对个人工作意志力的赤裸裸考验,总是扪心自问自个:这样的年终奖,这样的待遇,还能待得下去?
年终奖的陷阱不平衡、不公平的心理大概在年底可以汇总为两个字,即郁闷。不爽于公司的奖金,不爽于自己的选择,整个年顿时都不好过了,这是怎样的境地?由期盼转为失落,乃至沮丧,这是年终奖带给上班族最无温度的新年礼物。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年终奖的钱真的有很多意思,全年绩效工资奖、精神文明奖、工作提成奖、满勤奖、超工作量补贴等,年终奖有各种说法与名词,但无论如何,它是工作者应有的福利待遇,是工作报酬的一个部分。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平时应该发的钱被老板克扣下来的汇总款,而且还没有一分利息。
拿回属于自己的钱,还要看老板脸色,并因为多少而影响自己对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年终奖带给上班族最大的陷阱。辛辛苦苦上一年班,过年放假好好休养放松,歇息下来是为了找回明年工作的力量,而非郁闷于上一年的收入所得。年终奖以自带话题的数字让走亲访友多了艳羡的色彩,多了物欲横流的多巴胺,并因此让人深陷其中,无法愉悦。
至于那些拿到满意数字年终奖的人,这究竟是怎样的陷阱?暂时不管了吧,因为我不是,你呢?
年终奖的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