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梦想017——步韵杜牧《清明》
原创: 东方岄
来源:公号唐诗梦想
时间:2019.04.05
唐诗梦想017——步韵杜牧《清明》今天是清明节了,清明节由来已久,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更是独特而隆重,甚至我们可以不过年,但是不能不过清明节。
本来清明节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也是最怡人的一个节日,是踏春出游的好时节,但后来因为融合了寒食节,才让清明节有了不一样的民族意义。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众所周知,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割肉救主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因为时值清明节,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从此清明节有了不一样的精神意义,他不仅仅是一个节气,而是成了对一种精神信念的缅怀和铭记。这种信念是关于忠义,关于良知,关于为国为民。
如果我们细细审查会发现,我们的重大传统节日中,我们纪念的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或圣贤,是活生生的在现实世界中为这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比如屈原,比如介子推,比如嫦娥(嫦娥奔月的真正意义是对历法月历的重新修订)。
这些人,他们或伟岸,或忠义,或有担当。或有特殊的意义。他们的人格精神是一种让人仰视的存在,他们经得起万世膜拜。通过节日纪念,将这样一种精神内核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从而融进我们民族文化基因中,支撑我们走过五千年风雨。
古人说,国之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大事只在于祭祀和军事,祭祀,我们祭祀的是天地祖宗和先贤,祭祀的本质是对文化的传承,只有文化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没有文化传承,我们就是迷路的孩子,面对未来一无所知,茫然失措。而军事是为了保护我们不受外族侵略。让我们安宁的繁衍生息,心无所惧的走向未来。
而其他民族的祭祀则不是这样,他们祭祀的是牛鬼蛇神,是现实中不曾出现过的事物,是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一群不成样子的妖怪。什么罗刹鬼头一大堆,所谓奉鬼事妖,说的就是他们。
我们祭祀天地先贤,是为了传承,而他们祭祀是为了祈福。我们根植于现实世界的人事物,他们根植于想象世界的鬼妖怪。看出区别了吗?一种是主人的态度,一种是奴才的态度。这就是文化对人的塑造的结果。
而现在很多人不明所以,跟着人家一起奉鬼事妖,把自己由主人层级降低到奴才级别,以跪伏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而脑袋又在想象的鬼怪世界中转悠,这样的结果就是,既无法理解现实世界,又无法进入想象世界,不精神错乱才怪呢。
言归正传,如果说上面所言太过宏大,和我们没有啥关系的话,那么清明祭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密切相关的,谁没有已经故去的亲人?谁没有思念他们的时候?如果说平时都忙得没时间想念,或者说不愿想念的话,那么清明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停下来,静下来,好好思念故去的亲人,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更懂得珍惜那些爱你的以及你爱的人。
有人说:人生旅行沿途上,会经过很多站口,但每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在哪个站口下车,没人能陪你到终点。
但我们往往沉迷在沿途的风景,不经意地回头一看,才发现身边的人早已下车了。这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似乎未曾认真地与他们相处,也没能分享车外的美丽风景。
原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身边的人其实也有各自的终点站。
我们可能会自责,可能会后悔,然后终于明白,分离只不过是一件常见的事情。亲人、朋友会逐渐通过各种方式离开我们,成长、距离、时间,当然也包括最残酷的死亡。
但即使重要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你仍会记得他喜欢吃的东西,会记得他爱穿的衣服,会记得他对你说过的话,会记得他关心你的时刻。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记忆是你们之间的连结,而他们会通过这些连结一直陪伴着你。就像从前一样。
清明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子中,连接起活着的人和故去的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停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
寒食节赋予了清明节不一样的民族意义,清明节也变得更加的独特而隆重。而这一切最后又都融合进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中,比如祭坟,踏青,戴柳环,放风筝,曲水流觞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轻松愉快。
在清明时节留下传世诗词的才子骚人有很多,关于寒食节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人韩翃的那首《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清明最著名莫过于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两首诗诗意主旨,是大家早已熟知的了,这里就不啰嗦了。罢!
直接上步韵:
送别步韵杜牧《清明》
长亭花树自纷纷,南浦离人各断魂。
为问归期何处是,相携已送过三村。
忍别离,终要离别。盼归期,归期何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舍不得你离开,怕与你转眼就成陌路,天涯海角,我又该到哪里去寻你,所以牵着你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就是不肯松手,问了一遍又一遍你什么时候回来,就是想让你记这故乡还有我在等你。也是想让自己有个盼头,抱一个与你重逢的希望。路边的花树花儿随风纷纷飘落,它们又哪能知道我这心底的难舍难分。
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的最后,再一次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再嘱托你一定要记得回来,别忘了故乡有我在等你。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会“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欢迎搜索关注唐诗梦想公号,每晚八点准时与你见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