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的基本问题
1.1个人:
资源配置问题:
如果资源在每一种用途上面都具有随着资源使用量的增加而产生的边际回报下降的性质,那么,最优的资源配置必须满足最后一单位资源无论用在哪一种用途上都产生相同的收益。即资源在每一种用途上的边际贡献都必须相等。这就是经济学中的等边际原理;
相关词汇: 社会,羊群效应
1.2社会
1.2.1 协调问题:两人相向而行,没相撞各收获1,相撞为-1;
交通博弈协作的核心是如何预测他人的行为,直接办法就是沟通和交流;还有就是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对对方特性的认识,甚至还要掌握对方如何看待己方的认知等高阶知识;(交通法规,开车新手,对方盲人,风俗习惯,空城计)
相撞结果分析:
不仅预期要求一致,还要求关于预期的预期也要一致;
人类社会的许多冲突,不是源于利益的冲突,而是源于误解,也就是错误的预期。
协调问题两种途径:为了正确预测对方的行动要多沟通和制定法规
1.2.2 合作问题
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囚徒困境):
为简单起见,让我们考虑一个由A、B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在某一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和对方合作,也可以选择不合作。如果两个人都选择合作的话,每人都能分享合作所带来的好处,即所谓的合作红利;。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不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则两个人都会有所损失。如果一个人选择合作,另一个人选择不合作,则选择合作的一方将会吃亏,选择不合作的一方将从中获利颇丰。
如图所示,会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合作困境(囚徒困境)。人类社会的许多制度和文化就是为解决“囚徒困境”问题而演化出来的。
促进合作的办法:
- 不受财富约束的第三方给予合作者物质奖励;第三方要满足财富、信息、能力、公正。这个要求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满足。
- 精神奖励:如果我们能对合作行为给予非物质的嘉奖,对不合作的行为给予谴责,在个人追求荣誉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激励个人选择合作。这表明通过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塑造,可以形成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内省的机制,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监督从而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较为低廉地促进合作的实现。
1.2.3 合作与协调交织
例子:两辆相向而行的车过一座窄桥,两辆车都希望自己先通过(堵车)
协调与合作预期不一致导致交通拥堵。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致,即使预期一致,也会导致合作失败(银行挤兑---弄假成真效应)。
1.2.4 总结
- 一般说来,社会规模越大,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也就越大。解决协调问题需要正确的预测,为此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规则。从合作的角度来看,参与的人数越多,个人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越不对称,价值观也越多元化,甚至对于什么行为是合作行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中国人点头表示同意了,日本人点头表示知道了),这必然使得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无法依靠内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力量,促进合作的实现就需要存在一个富有财富、信息灵通、识别能力强以及持正公允的第三方。随着人数的增加,对第三方需要满足的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也在提高。比如,人数越多,第三方要从众多人中识别出谁没有选择合作就会越加困难。
- 社会分工导致了协调与合作问题,而分工是一个社会发展必然结果(具有内生性)
-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的目的都在于协调各国的行动,促进各国的合作
1.3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 法律,规章制度(需要第三方权威实施,成本高)
非正式制度: 地方习俗,社会规范,道德约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