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绘本,这里并不是指它 故事本身,而是儿子对它的反应。买回来的所有新书中,它被丢在一角,最后才看,看完后说一般,故事不激烈,色彩不丰富,人物不有趣。晚上共读时也是把它放在最后一本,等我读完直说好吓人,不敢睡觉了,第二次读是第二天晚上,自己主动把它找出放在第一本读,说还想再听一遍。
后来在问他,第一次第二次有什么感受时,说第一次感觉和小刺猬一起被困在雾中,总在担心冒出可怕的东西,觉得很恐惧。第二次想读就是觉得走完雾中这个过程也挺刺激的,就像冒险。
态度转变也太快了,哈哈,引起我想好好的去看看这本书。
作者简介
谢尔盖·科兹洛夫(Sergey Kozlov)
俄罗斯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编剧。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童话,曾获俄罗斯“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文学奖。
尤里·诺尔斯金(Yuri Norstein)
俄罗斯当代首屈一指的国宝级动画导演。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幻想文学大师梦枕貘、《绘本之力》作者之一柳田邦男对他的作品极为推崇。
绘者:
佛兰西斯卡·亚布索娃(Francesca Yarbusova)
屡获殊荣的俄罗斯艺术家,尤里·诺尔斯金的妻子,在多部作品中担任美术总监,曾获俄罗斯艺术学院金牌奖。
这本书改编自尤里诺尔斯金1975年的一部同名定格动画,在当时斩获大奖好评无数,与绘本微有差异,不知为何我更喜欢静态的绘本,和儿子共读时,非常有代入感,也更有想象的空间。
从封面不难看出这是一本色调不那么鲜艳的绘本,浓雾笼罩下失真的树叶和草地,一只小刺猬举着一个可爱小包袱,站于雾中半身朦胧,嘴巴微张,眼神惊疑的望向前方,整幅图没有界限分明的大色块,也没有精细勾勒构图,像一个穷油画家把调色板上仅有的几个颜色,变着花样杂糅在一起,很有质感,莫名的觉得沉稳,安静,对小刺猬即将发生的故事不那么担心而是充满期待。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小刺猬和小熊是好朋友,怎么好呢?每天晚上小刺猬都要踏着夜色去小熊家,然后一起在夜空下喝茶数星星。想想都既浪漫又惬意,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周而复始,未免太过平淡,而有一天晚上森林中却起了大雾,小刺猬每日熟悉的探友之路变成了一场意外的冒险之旅,往平淡的生活投入了一块波折的石头,激起一圈圈水波,也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
你会把小刺猬想成谁?孩子还是你自己?
故事的开篇,小刺猬独自前行的路上被一只猫头鹰尾随,猫头鹰蹑手蹑脚,张牙舞抓,看起来随时都要扑过来吃掉小刺猬,而小刺猬却悠然边走边看星空,找水洼里的星星和枯井对话,毫无察觉,作为读者的你是不是为小刺猬你饿了一把汗,特别小朋友恨不得喊它快跑,哈哈,可先别急,你再看看那只猫头鹰,溜圆的橙色大眼睛,没有闪着凶光,而是随着小刺猬好奇的望向星空,探向水洼,对着枯井喔唷喔唷玩的不亦乐乎,显得呆头呆脑,有种笨拙的可爱,你还觉得它是要去吃掉小刺猬吗?也许只是一个寂寞也需要盆友的人而已呢。虽然没和小刺猬交上朋友,却从小刺猬那里获得了什么东西。就像我们的存在对某些人就是一种影响一样,所以要自信哟,做个好好的自己哈哈。
接下来的故事正式进入雾中,小刺猬的眼前突然出现一匹优雅低头静默站立再浓雾中的白马,浓雾之中刺猬和白马分别站在跨页的对角,距离不远不近,即不可触摸又带着一种吸引。
翻看下一篇,恍然大悟,小刺猬不是遭遇了一场大雾,“他一步一步慢慢走下山坡,想要看看走进雾里的感觉”是他选择去经历这场大雾,是应为白马吗?白马意味着什么呢?
浓雾中的小刺猬心境已经发生的变化,前面的悠闲惬意变成惊慌谨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产生联想,不过你再仔细留意,小刺猬即使惊慌谨慎中却有着一种淡然,去追夜蛾,喊巨大盛气凌人的猫头鹰疯子,用枯枝探路和树洞玩了起来,在小熊急切的呼声中用萤火虫照路,独自行进中与自己对话,即使掉进河里也由害怕变的就让河水带走我吧,不是放弃,而是与其无用的挣扎还不如保存体力,等待时机。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时隐时现白马梦幻般的存在,还出现了好几种有意思的角色,出场几次的夜蛾,有趋光属性的夜饿总是围绕小刺猬,飞舞翻转,似乎给小刺猬做了一个有安全感的屏障。也是突然出现帮忙找回小包袱的大狗,救了小刺猬一命的大鱼,它们又在这趟探险之旅中充当什么角色呢?你又会怎么解读它呢?
最后旅程终将结束,小刺猬走到了小熊家,似乎也从虚幻走向现实,依旧听着熟悉的小熊絮絮叨叨,一直说呀说,还像以前一样,两个人又在一起了,可真的还像以前一样吗?小熊是它安全踏实的存在,那白马呢?小刺猬瞪着眼睛想起了白马“它现在在雾里做什么呢?”
似乎预示着下一个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很好玩的是当我以为这本书结尾时,作者却出乎意料的安排用那只不像猛禽反差萌的猫头鹰收尾。
四野静悄悄。
夜空中,星星闪闪发亮。
猫头鹰孩子啊和枯井聊天,
”喔——嚯——“猫头鹰说,
“——嚯——喔——嚯——”枯井回答。
后记:也许你会问,这么简单一个故事,需要解读这么多吗?孩子读不出来吧。
我想作者是要传达一些东西的,也许和我的解读不一样,但每一本被孩子喜欢的书,都是创作者花了心思的,他们唤起孩子的感知力,相信孩子们对复杂情感的理解,是对孩子的尊重。
就让我用《阿莫生病日》的作者菲利普,斯蒂德的一句话结尾吧!
我对于孩子理解复杂情感的能力有很大的尊重,他们也许没有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并不代表他们感受不到那些情感,或者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其实我们在书里处理的主题,与成年人在成人文学中处理的主题是一样的,关于友谊,关于善意,关于互相互爱,甚至关于孤独,只不过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给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