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快过去四分之一了,这两天陆陆续续有学员回来给我报喜,通过前期近一个月的沉淀,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功“上岸”。
我感到很欣慰。
一方面这些正反馈再次验证了我的咨询和辅导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也证明,所有的事情只要有正确的认知+高效的行动力,就有七八成的机会可以收获成功。
为什么说是七八成,而不是100%?
因为机遇和运气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我们真正能抓住的只有那剩下不到80%的机会。
正是因为如此,在做每一个决策时,都要尽可能的科学和慎重。否则,不仅容易错过好机会,还会造成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
有些南墙不要撞,代价你付不起。
在找工作的路上,千万不要这么做,否则,恐怕永远也找不到好工作。
1.自欺欺人的假象:人在家中坐,工作“天上来”
前两天和我爸聊天,他说在他那个年代,根本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初中/技校毕业后就能被包分配,哪怕是普通的工厂,好好干也能做一辈子。
所以我爸18岁进厂,已经做了整整40年了。还有2年的时间,就光荣退休了。他一辈子也没有尝到过找工作的艰难。
对于我从毕业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换了四五份工作,还经历过失业的动荡,待业的焦虑,他总觉得是我的“命不好”。
“命好”的人,工作应该从“天上”掉下来。
真的如此吗?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表妹。
她是一个周边亲戚公认“命好”的人。从小无忧无虑,学习成绩不好,但家里有钱有关系,想着法子帮她顺利上了个公办二本大学。
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那也没关系,她家里就是开店的,直接“女承母业”,法人一转,摇身一变成了“老板”。
但是一个人的运气不会永远都好。3年疫情直接将她的店击垮,她瞬间从“富人”变成“负债”。
没办法,家人就让她自己去找工作,但是对于她而言,学历是混的,本来就没学到什么本事。
职场技能也缺乏,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培养一个已经毕业三四年却一无所成的人。有这精力,不如培养个应届生,对不对?
所以从2023年等到2024年,她挂在招聘网上的简历也始终无人问津。
前段时间她跑来找我哭诉,说为什么工作这么难找?
我看了眼她的简历,一没有舒服的排版,二没有核心技能,三求职目标也不明确。
如此一来,公司也不知道她到底想做什么工作,又能做什么工作?
更重要的是,她从不主动出击。每天只是循例登录下招聘网站,刷两个岗位,就下线了。
用她的话说,简历已经挂那了,觉得她合适的公司自然会来找她。但她“佛系”的心态并没有支撑多久,生活的压力就已经将她击打得“溃不成军”。
后来,我建议她好好修改简历,把过往自己在校,创业过程中的闪光点剖析放大。哪怕是一些基础的文职工作,销售工作,也拿出来说道说道。
同时,学会扩大求职范围。不要只抓着工资要求不放,适当考虑一些收入不高但有发展的工作。
在岗位选择上,不要只盯着文员不放,一些合适的销售/销售支持工作,也可以同步考虑。
毕竟有些工作只有你去做了,才知道合不合适。过早地把它踢出门外,意味着可选择的机会所剩无几。
最重要的,是学会主动出击。多渠道投递简历,像是BOSS直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地方性招聘网站,公司官网等,都有很多的岗位信息。
与此同时,一定要勤快地多投递简历,每天投个三四十个不算多,一周下来也有好几百个潜在机会了。
投完简历还不算完,多跟HR说说话,推荐推荐自己。毕竟人家一天看那么多份简历,你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淹没在“人海”里。
所以你要时不时地“举举手”,让别人看到你,才有拉你起来的机会。
2. “佛系”求职,“随缘”面试
世上最可惜的事情是什么?
莫过于因为没有好好准备面试而失去入职机会。
记得上个月给一个应届生做完了简历优化,她也成功拿到了好几个面试机会。其中有一家国企,她非常中意。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各方面都很吸引人。
但通过几轮面试,最后还是没能进得去。来年再应聘,就意味着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 ,成功率只会更小。
在面试前,我百般叮嘱她,一定要做好面试准备。倒不是说非要来找我做付费辅导,也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免费的资料,进行学习。
但是她还是没有听得进去。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临场发挥的能力很好,简历也写得很出色,肯定不会有问题。
但对方公司提出的好几个“主观题”,她都没答出来。
例如,未来5年内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个岗位?你觉得你和其他应聘者相比,你的优势是什么?如果这次面试通过了,你打算如何开展工作?。。。
所以,有句话叫做,“将军不打没把握的仗”。求职路上的大忌就是过分“轻敌”。
之所以看过你的简历后还需要跟你安排个面试机会,就是为了考察你简历中没有体现的素质。
每个岗位都有它的“胜任力模型”,常见的人才模型就是“冰山模型”。
冰山以上就是简历上体现的胜任力,例如学历,工作年限,专业等。冰山以下就是简历中没有体现的胜任力,例如价值感,求职动机,个性素质等。
而面试真正考察的,就是你冰山以下的素质部分。
所以,在面试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知道常见的面试题目怎么回答,洞悉这些回答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要知道如何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的形式提升面试印象,也要知道如果通过巧妙的提问了解你面试的这家企业到底是什么情况。。。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求职如“取经”,一路何止“九九八十一难”。
抱怨无用,因为时间和机会不会因此为你停留;哭泣无用,因为他人无法替你承受。
若你后退,看你笑话的人挺多;唯有向前,才有机会证明自己。
你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