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课要一节一节地听,书要一页一页书地读,经典要一本一本地啃,文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关于吃饭,似乎不在我的意识里,只要能填报肚子不长胖,似乎就没有更高的要求了。
关于走路,我似乎总是在埋头走,却很少抬头看。这样的后果是做事专注,容易自嗨,更容易把自己带入歧途。所以,学会看天,并埋头走路更重要。道理要知道,行动要做到。
关于听课。主要指向自己参加各种学习的听课。三年新网师的学习,听课从来没有拉下,收获颇丰。但是从这学期开始,我总是一次又一次被耽误,几乎没有认真地听完一次课,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参加谷里读书营,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听课,听有所得。我单纯听课的效果很不好,容易走神,当我一边听一边做笔记的时候,眼、耳、脑手全部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到的东西自然多一些。
关于读书,这学期也做得不好。去年这个时候,在团队的带领下,即使生病在床,也没有拉下读书,硬生生地把那些难懂的书籍快速地过了一遍,算是一种浪漫感知,后期应该找时间再啃读一遍。那些经典都是教育的底层逻辑。可是从开学到现在,每天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小时,有时候太累了,一连几天都没有阅读。内心慌慌的,行动却跟不上来。准确地说,真的是体力跟不上了。这一次跟随团队读,再逼一逼自己,经典书籍的阅读太烧脑,一定要保底跟上大部队的节奏。
关于写文章,去年一年忙着修炼了几篇文章,都没有发表出来 ,内心还是有些焦虑,总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是长进了,而是后退了。这学期的日更质量也打了折扣。课堂实录和教研记录居多,都是记录性的文字,思考太少,尤其是长线思考和深度思考。好多次想要放弃日更,又舍不得。毕竟坚持了一千多天,再停下来,似乎对不起自己的坚持。可是看着自己产出的文字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就在这样的纠结中,把简书当作自留地,不苛求自己,先不管写了什么,持续写下去,就当作积累写作材料吧。
最后一个是关于做事,没有放在前面,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着急,不要焦虑,不管外界如何,保持自己的定力,空杯心态做事。多看真善美,少想拉低自身能量的东西。
今日看到了教研的一种形态:微讲座。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如果这个拿手好戏正好引领其他人的专业成长,这种分享的价值就提升了很多倍。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为什么要做?如何评判?这样的分享框架极具学术味道。
孩子早上八点左右就出门,近六点了才回家,还要保证没有带作业回家。孩子一天下来满满当当十个小时。一整天都没有松弛的时间,甚至周末也被家长占用,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都出毛病是迟早的事情。看到孩子高高兴兴地去食堂吃饭,发现那一段时间真美好。孩子可以自己决定走快一点或者慢一点,吃快一点或慢一点,吃完回教室时,还可以在漂亮的校园里溜达溜达。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心灵,所以,我能看到孩子眼里的光。校园很大,书吧很多,能坐能躺的沙发也很多。校园里的书籍不再是摆设。午饭后,我既能看见窗外银杏属下一群群自由玩耍的孩子,也能看到各处书吧里沉浸读书的孩子。这才是校园应该有的样子。
继续去发现美好吧。既然大家都是奔向美好的教育,何必紧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