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4.5.24)
基于专业提升需要,老师普遍关注课题研究,因此学校里各种课题论证活动也从不间断。有幸参与,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梳理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什么?
1.已然
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也就是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这既是课题研究小组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参与课题论证人员需要强调和分享的方面。从学科教学到品格养成,从学生素养提升到教师专业发展,既基于个体发展需要,更凸显对学生、对学科的责任担当,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
2.建议
因为课题有意义,所以有研究的需要,但是在文本当中,进行阐述,切忌泛化,切忌夸大,而应聚焦,聚焦到学科教学,聚焦到操作层面,努力用有限的篇幅,充分展开对实操的思考与表达。
二、怎么样?
课题论证的时候,主要依据是文本,即申报书或者中期调研、申请结题的研究报告,因此,文本如何,就基本决定着论证的走向以及沟通的效果。
课堂申报书或者研究报告,都有固定的框架和组成,每个组成部分如何撰写,又有其特定的要求以及建议,所以,文本形成以后,还需反复推敲,以求优化,尽可能趋向科学和规范。教育科研有特定的话语体系,既然选择和认同这样一种研究方式,就必须竭力靠拢,努力达成,以此逐步提升自己的研究素养和话语水平。
三、怎么做?
马克思说,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课题研究,自然也不是孤立的。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不像科研人员做科研,其目的与价值,应是借助科研助力教学,让教学插上科研的翅膀,从而反哺和引领学生发展得更好。所以,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种说法,不知道是否经得住推敲,总之,目前,我的认知就是这样。
既是手段,就不能喧宾夺主,而应该树立联系的观点,采用整合的方法,将当下的课题研究与个人其他工作,与学校重大项目有机链接,使课题研究更接地气,更有底气,富有生命力,可以持续。
比如,关注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就需要将此个人课题的研究融入学校现有劳动项目以及科技生态的研究,在学生活动中多涉及,多展示,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横向联系,保持关联。
比如,关注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就不能只关注数形结合,只关注数学学科,更要将其融入数学团队日常的校本研修当中去,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数学组校本研修实践,拓展数学组校本研修范围,为团队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每一个课题研究,都不是一座孤岛,它是长在学校发展这根藤上的一个瓜,是开在学生成长之树上的一朵花,所以,要顾左右而言其他,要有系统观念,要有整合意识,要有结题又为开题的自觉。
参与课题论证,为研究团队高兴,与研究团队共学。
----2024年5月24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