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页讲的是《论述“问题情景”中的探究学习》的第一个板块:真实情境与问题情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验中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同时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什么叫情景性呢?王荣生老师的论文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问题情境中的探究学习在国外有多年的实践,本文主要是从国外的理念引入来诠释这个问题。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主张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情景,其理论基础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心理学的情境认知,二是源于社会人类学的“情境学习”,两者都把学习看作情景性活动,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因素。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城里的学生学习劳动课就比较困难,农村的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参加具体劳动,比如种地收割,煮饭,洗碗,等等。这就是具体的真实性情景。而城里面的学生回家后,就没有种地收割,参加劳动的具体情境。仅仅在劳动课上,照着书本,所学的知识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二、罗日叶指出:“我们所谓的‘情境’概念是‘问题情境’的意思。”从学习的观点来看,“真实情景”实际上讲的是“真实的问题情境”,也就是成人在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
比如以前我们小时候考试中有个别比较老旧的应用题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非常的远。后来,进行了教育改革,许多的应用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我们学习的知识在这些实际的例子中(情境中)进行学习,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我们就能够很自然的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并且能够很好的解决它,这就是问题情境本身的真实。
比如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电学的相关知识,学习者自身与真实的问题情境相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实地接触和掌握其中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同时,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问题,他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防止了高分低能的出现,防止了以前有人讽刺的物理学的大学生连电灯泡都不会换这种尴尬的局面。当然,我们问题情境学习的意义不仅仅这些,但至少能做到一点,那就是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同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一句话就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