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班】310-与彭-Day18

作者: 与彭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09:32 被阅读139次

    原文: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

    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

    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

    “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

    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分析:

    当将这种方法用到文案开头,就特别吸引人,能引起读者想吃的欲望。

    因此我得好好学学如何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再加上变化的句式,来表达我的感官。

    标题为《贴秋膘》,所以先从场景引入“贴秋膘”,再由“贴秋膘”引到“炙子烤肉”

    练习:

    人到了三、七、九月,没有什么玩乐的欲望,脸上神色郁郁。三月清明思离人,七月盂兰拜鬼神,九月重阳念亲人。

    这三个月里,走亲访友的人家也要减少很多。

    度过这三月,人们开始展露笑颜,想同人热呵热呵,增添一点人气,去除去除那三月的丧气,农村人谓之“喜事叫”。

    黄陂农民所谓“喜事叫”有特殊的要求,即席上必须有三鲜。

    黄陂三鲜是鱼圆、肉圆、肉糕的总称,而鱼圆通常是在一个大盆里揉搓、后在大铁锅里煮制而成。

    盆子要么是一个大铁盆,要么是一个结实的大胶盆,旁边站着几个小工,掌扶着它。

    草鱼肉(也有x鱼肉,但不好吃)剁成碎泥,先加清水将鱼肉搅拌至糊状,再由师傅在大盆里倒入辅料——淀粉、生姜、鸡蛋、白胡椒、鸡精、味精、盐,交给几个小工,由小工在旁边掌扶着大盆。

    师傅在盆子旁边岔开双腿,呈蹲马步状,接着双手使劲,用力在盆内搅打,直到鱼糜蛋白质凝胶,成透明状,方停止动作。

    铁锅必须是洁净无垢的,里面盛以清水。

    师傅的动作十分干净利落,左手攥鱼糜,从虎口处挤出成圆形颗粒,这个颗粒大小合宜、表面光滑;右手用羹匙接住,快速放入清水锅中。小工则在一旁不停地搅拌铁锅,防止鱼圆粘粘。挤出的鱼丸在清水中漂浸半小时左右,则开始煮制,直到大功告成。

    出锅的鱼圆个个晶莹剔透,尝一口,软嫩如腐。

    过去吃酒席,席上哪有这种好菜。如今,好菜扎堆,但三鲜仍是黄陂人民的传统与最爱。酒席无它不成席,人们无它不下饭。

    一桌酒席坐十人,加上三四小孩,构成了一番热闹的景象。鱼圆一上桌,那热闹便更盛了。小孩喊着妈妈给他夹鱼圆吃,少女们也眼疾手快地抢先夹一个,还有两三老人,逗着小孩,“奶奶牙口不好,给奶奶吃一个鱼圆,好不好?”

    ……

    一屋子遍布的酒桌上都是这样笑闹的声音,主人家看着这样的氛围,嘴角的笑容不禁又扩大了几分。

    思考:

    今天的太难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班】310-与彭-Day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jd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