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止一次听到先生抱怨,说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是他发现有时候想要表达一个意思,却突然找不到很恰当的词汇来契合,总会有一种词不达意的困顿感,这对于一个学语言的人来说,是很致命的打击。
对此他感慨万千,这人年岁一大,不光体力精力不济,连思维能力都跟着衰退,真是不服老都不行。
对于他的这种消极态度,我是持保留意见的。随年龄变化,体力精力受到影响确实是事实,但要说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衰退,就有点牵强了,相反,很多能力的提升与经验和阅历息息相关,比如对事物的洞察力、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以及性格的健全和稳定,年纪大一点优势就很明显。
从这个角度上讲,年龄既是劣势,更是优势,只能说每个年龄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年轻时朝气蓬勃,做事激情飞扬,敢闯敢干,随着年轻渐长,看问题更透彻,处事更周全,不能简单地说年纪大了就不行。
要克服年龄带来的劣势,就要懂得扬长避短,发挥现阶段的优点,同样可以做到挥洒自如,甚至还可以渐入佳境,重回巅峰。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中年创业成功的也有不少,这都足以说明年龄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绊脚石。
要想不服老,关键在于自身观念的革新,不能有一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颓废思想,要勇于与时俱进,敢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战。记得女儿曾与先生交流过这个问题,她说自己的导师年岁那么大,从没有停下治学的脚步,每天还是孜孜不倦地著书立传,学术上成绩斐然,这与人家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他们是活到老学到老,从不觉得自己可以休息了。
女儿为此善意地批评过先生,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年纪不大就天天叫着自己老了,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心理受到暗示,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萎靡不振。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大脑是用进废退,越用越灵光的,这是自然法则。人的能力是有弹性,潜力也是无穷大,对于中年人来说,一味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任自流,不再给自己设一个下限,定一个目标计划,不要说,各方面的能力肯定会一退再退,再优秀的人都会成为废物。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先生的问题不是能力下降,而是惰性上升了,这才是根源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