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输出式——从学习到教学的一场微革命

输出式——从学习到教学的一场微革命

作者: 菡紫弦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6-06 22:05 被阅读0次

    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影老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9.6.1上午

      孙影老师的讲座干货满满,讲座全程,逻辑缜密、思路流畅、语言简洁,虽然讲座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给我的感觉是听不够,听的时候也不觉得累,因为讲的内容都是我所困惑,或者对我来说很重要,可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的,还有许多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当时听的时候,没怎么做笔记,一是来不及,二是听得过程中做笔试容易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现在笔记本上没留下啥有价值的东西,还好老师们大方的分享了PPT。只是,现在要来做整理,的确有点难,倘若我不整理,那可能真的过几天就遗忘了。

    所以,不管多忙、多少其他事,我都要尽量详细的将老师们的讲座内容汇成文字稿,即便我是老师们思想的搬运工,那也总在搬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该如何搬。好了,步入正题:

    孙老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她是如何进行输出式学习的:包括教师学习、教师教学、教师阅读、教师写作。

    一、教师学习(关于学习与学习力的问题)

    埃德加•沙因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没有学习力的人。目前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一种是备课式学习,也就是学习内容仅限于教材教参,非常的局限;第二种是考试式学习,为了应付某个考试而进行学习,但这种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首先学习目的是功利的、其次学习内容是割裂的、再次是无意识问题的学习,全靠大纲要求、最后考完可能就丢了;第三种是读书式学习,自身内在有需求,可是因为没有有效的检测工具,所以也没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四种是课题式学习,这种学习较为专业,也能解决问题,只是很烧脑。

    所以,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功利化学习,还是无问题意识的学习,还是割裂式学习,还是无内在需求的学习?不管它在你的心中的本质是什么,学习行为的产生必须经历三个循环,才算生成。输入——内化——输出。教师以输入式学习进行学习,以输出式进行讲授,他们之间以终为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对于教师的学习力来说,教师输入式学习与输出式学习到底效率如何?

    曾经有实验专门研究了人们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种方式的学习后,知识留存率的比较。得出下图:

    简单来说,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的方式,最高的留存率是最后一个演示30%,而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最高留存率是教授给他人可以达到90%。所以你说哪种效率高?当然是能够达到讲给别人听才是最高效、最不容易忘记的。

    反思:记住教授给他人、实施、讨论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那么今后不管是自己学习还是让学生学习,都应该以这三种方式为主。这让我想到了到了读书会的方式,读书会虽然以阅读为主,可是因为中间介入了讨论、教授给他人,因此效果更好。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二人行读书会”,之前自己阅读,因为读不懂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所以到了后来浅尝辄止,干脆不去查阅了,到了后面缺少质疑,所以也就不经意的囫囵吞枣了。后来跟大斌哥一起读,他的理科思维还有历史功底可以直接浅白的帮我解决不懂得问题,我的文科积累又可以帮助他了解背景知识,我们通过讨论,可以高效的解决一些我们不懂得问题,这样效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至于我的毕业论文,我最好的授课方式再设计时要使用到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这几种效率高的方式,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于教师“现场学习力”,我们一般分为培训讲座现场、自己每天教学现场、其他教学教研现场。对于这三种现场,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比如培训讲座现场,可以将笔记分为两个部分,左和右,左边记录,右边写自己感受、反思。迅速将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至于自己的教学现场,课后反思问自己,我今天的课堂教学有何得与失?要及时、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下一次好的要继续发扬,不好的要有意识的避免。对于其他教学、教研现场,也可以采用左记右思的方式,这三种现场学习,稍纵即逝,因此要有清晰的“此身、此时、此地”概念,那如何做呢?

    第一,我们需要的是钉子般的专注力,全程一心一意,不要走神。

    反思:此次高研班的场地,一开始我的感觉是简陋,会场也没有做记录的桌子,连网也没有,宿舍也没有电插座,也没有网,很不方便,直到结束,我猛然醒悟,这不是挺好嘛,如果会场有网,难免会有走神的时候,寝室有网,那就不会专心致志的打开Word写文章了。所以这个钉子精神怎么来?我觉得这跟我这两天教学生如何集中幼儿注意力有点类似。首先,一定要休息好,不要疲劳听课。第二,排除无关刺激。比如手机,以后听讲座,只要是好讲座,那就把手机放进口袋里。最好把流量断开、把声音设置为静音。第三,听讲座的目的性要强。比如我听讲座后,必须要求自己写出至少一条对自己论文有启发的建议、或者要做好讲座实录、或者听完后,要写出五条总结,回家讲给家里人听,而且还要确保他们能够听得懂。如果这样去听,钉子精神自然会有。)

    第二,要有钩子一般的捕捉力。要学会把有用的东西勾出来。这一块没有记录太详细,但是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带着问题意识去,才能听到自己想听的东西。

    第三,磁铁般的转化力。把磁铁放在一堆散乱的铁絮中,立刻就能吸起来形成一块新的组织。我们的现场学习力也应该这样,在稍显混乱和快节奏的现场,迅速内化出自己的东西。我个人认为事后进行及时的课堂实录、总结、反思其实就是在发挥磁铁功能。然后把知识吸出来,变成自己的。当然,知识的吸取要有价值,就像铁块,才能锻造成其他有用的材料。

    既然转化学习效率也很高、也很有必要,可是为何少有人能做到?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转化的方法。转化学习分为三个环节:输出——内化——输入,如果我们进行反推,教师呈现出来的专业价值就是上好一堂课,写好一本书,研究好一个专题。那这些东西如何来?需要我们有转化意识、要有转化的方法、形成转化的习惯、培养转化的能力。那这些转化器如何训练?最好的方法便是接受者要输入经典。

    对于公开课和讲座的输出式学习,如何实现高效吸收?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我们听了,看了——上升一层,第二层是把听了的,看了的上出来——第三层是将上出来的知识说出来——第四层是将这些内容写出来。——第五层是把写的文章能发表出去。最高级的是第五层。所以我们尽量的去提升自己输出知识的层次,其实这个层次根本不是我们能力问题,而是日积月累的用心和耐心。我现在应该是在进行第四层,但是这个写文质量总感觉还没达到我想要的水平。还有待加强。

    反思:对于我的教学,我的专业发展,争取能按照这个层次来发展。而对于我的论文,可能在课程设置时,听完了老师的讲授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跟同伴分享,将内容写成报告,或者是小论文的形式。只是,这个时间应该如何安排,得考虑周全。)

    那读书的输出式学习如何实现?也分为五层。1.读——2.行——3.思——4.写——5读。(最后一个“读”有点忘了孙老师的讲解了。我的理解就是这个读应该是让别人读?)

    为了更好的规划时间,也为了更好提高工作效率,李镇西老师的著作中经常会五个“一”,1.上好1堂语文课——2.找1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3.思考1个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4.读书不少于1万字。——5.写1篇教育日记。

    孙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写了五个1“一”,1.读书2个小时——2.写作1个小时——3.思考1个主题——4.每天1个TED演讲——5.每天锻炼1小时。

    反思:那我的五个“一”呢?说实话,我是不敢写的,因为怕自己完成不了,夸下海口,到时候很尴尬,可反过来想,如果我不写,肯定是没有任何变化;如果我写了,即使最后失败了,那可能还是有一点变化,所以我想写。那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呢?

    我初步尝试把重心放在日常零碎时间的安排吧。初步定为这样:1.完成学业上的任务3小时(上午或下午的完整3小时时间)——2.每天读书1小时(可利用早起时间进行)——3.每天看哔哩哔哩中的文学视频1集(利用吃饭的时间)——4.陪孩子1小时(晚上)——5.每天锻炼1小时(晚上)。虽然写了,可是我觉得工作和学习还会挤占我更多的时间,因此,这里列的五个1,其实是不在工作和学习范围的硬性要求中,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全方面照顾好自己,让生活更丰富些,这样也能更持久坚持下去。)

    想要完成输出式学习,需要经历这五步:1.听课看书——2.提炼干货——3.实践运用——4.总结经验——5.分享交流。

    反思:比如论文写作,想要完成输出式学习,1.看文献、看最新消息——2.提炼所看内容——3.实践运用(如何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践)——4.总结经验(反思、总结、再修改文稿)——5.分享交流(与两位导师沟通、与朋友交流、多询问他人意见。比如教学,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所以,教师学习的革命应该是从输入式学习——输出式学习,转化为输出式学习——输入式学习。如果每日一输出,每周一优课,每月一专项,每年一突破,坚持三年、五年、十年,这个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奋斗目标的教师是智慧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

    关于教学,哈佛有个关于案例教学的结论

          最高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中通过转教别人或立即应用,吸收率可达90%,通过实作演练可以达到70%,小组讨论可以达50%。教师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可以让他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受益,教师说话的语量在40%以内,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动手。不要觉得这是浪费,你不敢放手,是因为你不信任学生,可是为何你不给一次机会给自己跟学生。在你的课堂,有多大的宽容度?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们的进度并不是大纲,也不是课本,我们的进度应该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敢放手?是不是你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教师讲?可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是这么教的,学生又能留存了多少东西?

    反思: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论文,课堂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然后布置任务,比如课后题可以由同学来进行讲解。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然后让给机会给同学们讲解,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些?)

    对于输出式教学法,要明确输入是为输出服务的,也是输出的支持者。输出式最终目的,而输入是为了促成输出。比如教的活动,应该更大限度的变成学的活动。所以我们应该从教的怎么样,变成学生学的怎么样。传统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不断问,学生不停答,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效果却值得商榷。教学中一路的提问,学生只是在机械的碎学,教师的设计应该以问题为切入点,连续、深入的对学生或者是一个学生进行连续的深度对话。就好像打兵乓球一样,你一球,我捡一球,很容易没有意思。而如果我们是连续的对打,那就会激发我们的阅读小高潮,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思维深层次的对话,当然不一定是对话,这个形式多样,主要是能够激发思维的碰撞。

    比如关于《自然之道》这篇文章的授课,我们一般都会站在海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海鸟进行谴责,可是海龟、海鸟、人类是这个世界的共同体,我们不应该单纯站在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就先入为主,领悟不到文章深刻的含义。我们应该站在整体的视角看待所有的问题,一种真正的自然观首先是不应该人为地把自然生物划分为高贵部分与罪恶部分。

    (反思:我想到了我的论文,在课程构建中,应该更多时候是进行能触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并且不断地探索,形成一个体系,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再进行回答。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成立正反两面,提出两种观点,老师在恰当时机介入进行煽风点火,当某一方处于弱势时,老师可以帮助,但避免站场。在与生对话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觉得浪费,也不要自己说太多。就试试,看这种方式学生跟自己能够有什么变化。)

    在输出式教学法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输出,通过输入促成,学生输出,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第二、第三次输出。

    所以,具体来说,应该如何操作?

    阶段1:实施“输出驱动假设”——阶段2:实施“输入促成”假设——阶段3:评估。

          我们在要求学生输出时,可通过辩论、演讲、写作等。而在学生进行输入学习时,我们要帮助他语言的促成、结构的促成和观点的促成。因为我们想要培养的学生是最后具有自己思想、观点、精神独立的人。

    假入你不信这种教育方法,孙影老师用自己的实验和行动证明了实验班的优秀答卷占全班人数的79%,而对照班的优秀答卷仅占38%。所以,这就是有效的方法,为何不试试?你可以尝试从起点到终点,设计三个到四个教学环节,安排两到三个教学环节,安排两到三个学生活动,从而组织起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所以我们要记住教育是为了使学习发生的更快更好。

    后面的问题层次结构,有点没太听懂。不过高层次的思考一定不是知识、理解、应用,而是分析、综合、评价。

    反思:这是课堂模式的改变,如何实施输出式教学?我想首先是自己观念上的转变,其实是要对学生有信心,最后就应该是按照这个程序去执行。的确有点难,所以实践还需要琢磨。)

    至于课堂结构层次,浪漫——精确——综合。所以,具体操作在某一项学习要求上面应该如何做?比如朗读的输出式教学,就更该是读懂——读通——读好——读深——读活。

    三、阅读输入

    我们都知道阅读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必要,可是目前我国的阅读情况堪忧,许多人是不愿意读,很多人是没有时间读。那时间如何来?大家都是24小时,别人怎么有时间读,而唯独你没有?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对各种时间的管理并且持续的坚持。那时间从哪里来?首先是业余时间,其次是你专注的时间,再次是你如何管理你的时间,最后是日常生活中的暗时间。

    业余时间:“人与人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在于业余时间。”这是哈佛著名的一条理论。(反思:那我们的业余时间有哪些?对于我自己而言,午睡不要睡两个小时,睡半个小时,达到休息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剩下的一个半小时可以用来阅读;我把微信很多鸡肋类的公众号取消关注了;很早之前我也把抖音、爱奇艺等一类APP卸载了……接下来,我还能做点什么,节约我的业余时间?)

    专注时间:如果是全心投入,一段时间内聚焦于一件事情,效率、时间纯度都会很高。所以这时,你需要管理能量。手机将我们的时间碎片化的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将在一天天时间的消耗中,与他人渐行渐远。

    管理能量,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的能量高峰值出现在何时,何时是低峰值。比如早上八九点我们的精力最好,那这个时间我们不妨去做那些最难啃的事情,并且连续两到三个小时以上。至于晚上状态不好,已经非常疲惫了,那我们最好的安排可能就是做一些不需要太费脑子的事情,比如陪孩子。在晚饭散步时,我们还可以用来思考今天白天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如果怕自己一闪而过的思路不见了,最好就是用便签记录下来,如果不方便,我们甚至可以用百度语音输入,再转化成文字,总之要给自己留下印记。

    暗时间:在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例如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吃饭、逛街、出游、睡觉前,起床后,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 。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

    反思:大学时,看过一本书,名字就叫《暗时间》,它不仅仅是指

    所有一切零碎的时间,更暗含着当你做一件比较难啃的事情时,不要轻易放开,因为当你这次离开做这件事情时,下一次当你要投入进来,就需要花一半,甚至一倍的时间精力再熟悉,然后才能步入正常节奏。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如果我此刻不写,明天再来写,那我肯定还要花时间去复习前面的内容,而这些被我浪费的时间,如果能尽量减少,他将会给我们节约很多暗时间。)

    孙影老师的这个图虽然以前早有见过,但还是震撼到我了。当我们每天节约一点,那365天之后,差距就会非常明显了。我们需要为自己创造有效的阅读,而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为阅读而阅读、听书式阅读这些都要慎重,因为效果有限,同时时间也浪费了,还容易造成自我感动式的“假努力”。我们一生中应该拥有几次阅读的高潮,在阅读中再创造一个新的我。

    那教师应该如何阅读?分为三种:专业式阅读、专人式阅读和专题式阅读。专业式阅读就是阅读跟自己专业相关的经典书籍,而专人式阅读那就像郝老师之前讲的,找与自己生命气质相同的大师,然后再去找这位大师背后更了不起的大师。对于名师的研读,我们应该:

    观摩:观摩名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

    收集:收集某位或某些名师的各类作品,进行阅读与探究;

    评说:评说名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

    提炼:提炼名师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及其教学技艺之中的精华;

    比较:或从纵向,或从横向,对名师群体进行比较研究。

    关于专题式阅读,那就是去找同样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阅读。

    四、教师写作

    教师写作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问题化写作、专题化写作、主题化写作。不管是哪种,都需要长期的坚持,专业的阅读以及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整理:教师输出式学习、教师输出式教学、教师输出式阅读、教师输出式写作、

    做笔记的方式、主动学习:教授给他人、实践、讨论的效果最高

    现场学习力:钉子般的专注力、钩子般的捕捉力和磁铁般的转化力。

    五个“一”  提问应该是与学生进行连续不断地深入对话。 认知冲突 思想自由

    输出方式:辩论、演讲、写作        课程结构层次:浪漫、精确、综合          管理能量

    创造几个人生的阅读小高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输出式——从学习到教学的一场微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lp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