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五课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五课

作者: 张永良小霖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07:00 被阅读0次

〔原文】《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张居正讲解】上节既说人不可不知所止。这一节因说圣人能得所止。《诗 》,是《大雅.文王》篇。穆穆,是深远的意思;于,是叹美辞;缉,是继续;熙,是光明;敬止,是无不敬而安所止。

  诗人说:“穆穆深远的文王,其德则继续光明,无不敬而安所止。”曾子引此诗而释之说:“所谓文王之敬止者何如,如为君的道理在于仁,文王之为人君,所存的是仁心,所行的是仁政,尽所以为君之道,而无一毫之不仁,这是止于仁。为臣的道理在于敬,文王之为人臣,忠诚以立心,谨恪以奉职,尽所以为臣之道,而无一毫之不敬,这是止于敬。为子道理在于孝,文王之为人子,事奉他父母,常怀着爱慕的意念,于那为子的道理,竭尽而无所遗,这是止于孝。为父的道理在于慈,文王之为人父,教诲他儿子,都成了继述的好人,于那为父的道理,曲尽而无以加,这是止于慈。与人交住的道理在于信,文王与国人交,言语句句都是诚实,政事件件都有始终,尽得那交结的道理,而无一毫之不信,这是止于信。文王之能得其止如此,诗人所谓敬止者也。”夫文王之敬止,盖不止至此五件,而五者乃其大端,学者诚能体察于此,而推类以尽其余,则至善可得而止矣。

【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责任,优秀的人各个角色都做的至善至美。

相关文章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五课

    〔原文】《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

  • 国学经典《大学》三十五课

    〔原文】故治国在齐其家。 【张居正讲解】这一句是通结上文。曾子又说:“看来一身之举动,一家之趋向所关,一家之习尚,...

  • 国学经典《大学》第五课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张居...

  • 国学经典《大学》第二十五课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一课

    〔原文】《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张居正讲解】《诗》,是《大雅.文王》篇。邦,是国都;命,是天命。 ...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二课

    〔原文】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张居正讲解】是故,是承上文说。君子,是大人成德之名。极,即是至善。 曾子说:...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六课

    〔原文】《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諠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八课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张居正讲解】这一章是释经...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九课

    〔原文】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张居正讲解】上一句,前面已有了。此是错误重出。后一句,是个结语的口气,上面必有...

  • 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三课

    〔原文】《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张居正讲解】这一章是释经文止于至善的说话。《诗》,是《商颂.玄鸟》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五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mk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