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始㚵都是个话题,特别是当前的我国将慢慢步入到老年的社会。
国人最早的养老都是靠的养儿防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娶进门的媳妇是自家人,嫁出去的女儿就成了泼出去的水,是人家的人。所以,在以男权为重的社会里就有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行了男女平等。之后受马寅初的影响,国家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家庭一时增多。特别是留存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导致青壮年性比例严重失调。有报道称,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出了有3000万。哇!这得要多少人打光棍啊!再加上这些年来出生率年年走低,老年人口逐渐增加,国家不得不改变政策,放开二胎、三胎政策,鼓励起了多生、优生。
多生,就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来照顾更多的老年人。
现在的条件好了,养老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靠子女养活,更有了养老院、老年公寓,听说还有互助养老。
对于养老,国人更热衷的是一大家人在一起,儿孙满堂。当然了,这是传统的,也有一些人是需要照顾的。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在外打拚也确实不易,工作不稳定,房子、车子、家庭、孩子,常常是焦虑的,很难做到工作和家庭的两者兼顾。
这时,就会很容易地把年老的父母接了来。一来可以带孩子、照顾家里,二来,老人的养老也有了保障。
可是,有些年轻人就不这样想,他们只想在一起过自己的两人世界,冒不通的家里多了个老年人,这该有多么地不便啊!
就曾遇见女孩在婚前就提出不许带老人过来同住的事例。
这个女孩是我们那儿的邻居,瘦高个,长相一般,普通家庭。也没有什么专长,好象在企业上班。三十多岁时,总算谈了一个公务员。双方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方说买房后,要把父母带来同住。女孩一听,这怎么行,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婚也不结了。至今女孩四十多岁了,仍未找到合适的,这又叫人怎么说呢?
婚姻是大事,养老也是大事。
父母为孩子的婚姻操心,儿女又为父母的养老烦神。当两者碰到一起时,又怎样才能做到鱼和熊掌两者都能兼得,就需要好好地考验一下我们这些做父母和子女的了。
一些为人父母的,还是抱着老传统,心想,是我养了你,你就要为养老。道理是这样的。殊不知,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想让他们以后能过上好日子的。你不能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就应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如果他们知道感恩,他们也会去努力的。只有他们过得好时,才有可能回来回报于你。
这就像接力跑一样,你跑得好,他们才能跑得更好、更轻松;你跑得不好时,他们要费多大的劲啊才能向前赶。
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能推诿,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即是为自己,也是为家人。
老人考虑到孩子的苦会去养老院、老人公寓、独居或是有报道的互助养老。
孩子考虑到父母的难处,在不影响夫妻感情的情况下,也会选择叫父母过来同住。
以前认识一个卖水果的,他姐夫懒惯了,三、四十岁就不想干了,说:“以后吃小孩的。”自己是孩子的榜样,自己都是这样了,又怎能叫孩子去努力,改变现状?如果是这样,那孩子也会学,到时也会说:“以后吃小孩的。”
小孩碗里都没有了,又拿什么来喂你?如此循环,人怎么能不穷呢?
这,让我想到了那个“愚公移山”。愚公为挖去门前的王屋、太行两山,每天挖山不止。并说:“我挖不完有儿子,儿子挖不完有孙子……”“人后面有人,山是挖一点少一点的。只要有人,这山早晚有一天会被挖完的。”
这就是愚公精神。
养老也是这样,这是自己的问题,就该自己去解决,而不应该往孩子身上推。这是思维的问题,思维不改变,又怎能去改变未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