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珍藏版)》
“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曾有一段关于翻译的精彩妙语,他是这样说的:“一本好书,等于让原作者的神灵附体,原作者的喜怒哀乐,变成了你的喜怒哀乐。替古人担忧,总胜过替自己担忧吧。译一本杰作等于分享一个博大的生命,翻译也可以说是神游杰作之间而传其胜。神游固然可以忘忧,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尽传其胜,更是一大欣悦了。”
第1章 /新社会秩序
专业化与一体化
大规模生产的本质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概念上:专业化(specialization)与一体化(integration)。这两个概念描述的都是一起共同工作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第3章 /对企业的剖析
企业是一个经济性、政府性和社会性组织,这三种性质集于一身,而且同时发挥作用。
第4章 /“避免亏损”法则
因此,一个工业系统有两种成本:即期成本——“现在的经营成本”,以及远期成本——“持续经营的成本”。我们通常所说的成本,一般只是指“即期成本”:包括原材料采购费用、工人工资、管理人员薪水等。会计角度的成本则主要限定在可见的、有形的即期发生的成本,主要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而发生的成本。但它并不包括为了保证企业在将来能持续经营所需要的全部人、财、物的资源成本。然而,在一个工业体系里,远期成本,即“持续经营的成本”,是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本。
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的早期成名之作。这本著作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译者注(摘自张培刚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评述))
工业生产的四种远期成本
保证持续经营的远期成本主要有四种:重置成本、技术淘汰成本、风险准备及不确定性。企业要生存、发展,并服务于社会,就必须要满足当期成本要求,还要能满足以上四种成本的要求。
总结来说,企业的当期经营产出必须要能够覆盖以下要素:
1. 企业运营的当期成本,也就是“企业运营成本”。
2. 企业为了保证未来持续经营而应承担的成本,也就是“持续经营成本”,包括:重置成本、技术淘汰成本、风险准备、不确定性。
3. 对社会的贡献。要承担那些经营失败企业的部分远期成本,包括它们的重置成本、技术淘汰成本、风险准备及不确定性。
4. 企业也要承担一部分与经济生产无关的社会性负担。 只有当企业有足够的经营产出覆盖以上成本及风险时,它才能确保它自身及社会的生产性资源保值、增值。
社会对企业的经济业绩提出的要求,与它自己的要求实际上是一致的——避免亏损。也就是说,当期生产的剩余在抵偿当期运营成本之外,还应足以抵御未来的风险。事实上,并不存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生存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两者是和谐的,两者都遵循同样的道理,两者都以同样的标准同时被衡量。
第17章 /工作中的人
工人们需要做的是以管理者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只有这样他才能理解自己的工作;而从自身的工作出发,他是无法了解整体的。这种了解并不是提供信息、培训课程、组织工厂参观及其他类似措施所能解决的问题,它真正需要的是在个人工作中贯穿有关整体的切实经验。在我们的研究中总是发现,一个工人若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整体工作之间,成功建立起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具有“管理者态度”的人,并且能将自己的业务操作融入到整个生产流程中去。
第21章 /管理工作的三重性
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的名字不就能体现它的主要业务吗?事实上,关于企业到底从事何种业务的决策,具体说,就是关于企业生产何种产品、进入何种市场、它的前景如何等的决策,绝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很高层次的详细而严谨的分析。它同样还包含着一个难度很大的决策,也就是,公司在未来应瞄准何种业务?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管理者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组织是两维的:即个人的维度和集体的维度。例如,在军队、教会或国家中,这两个维度会以一定的秩序整合在一起。但是,在企业中,组织却是三维的:个人维度、集体维度及实物设备,企业必须要将这三个维度整合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