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墙挺有意思
一开始你抵触它,
然后你习惯它
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
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台词
5月19日清晨,熬了一个夜班疲惫不堪的我,跑去站长办公室交了辞呈,心里瞬间好轻松。
回想从刚刚考进站里集体打扫卫生那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晌午,到辞职后一个人站在管理处大厅的此刻,猛然觉得自己从未属于过这里。
因为辞呈交的突然,之前未曾露出过一丝想要放弃现在工作的迹象,惊到了站长,也吓到了我的小伙伴们,纷纷满脸惊愕跑上前、瞪大眼睛:“为啥啊,你咋啦...”
阿芝听说后,跑到跟前:“你咋也不和我们说一声啊...”
没想到的是她竟眼含泪花,意料之外,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进站半年多的时间,无论是分组值班,还是其他活动,我们始终是一组,只要是我上班的日子,一定有她在。阿芝性格有些像欢姐,大事小情、一律摆平,性格直爽、干净利落;在内,把家里、把自己收拾的整洁清爽;在外,机灵讨巧有眼色、惹人喜爱。
阿芝很好,但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的好,看见她梨花带雨略显埋怨的眼神,突然觉得自己辜负了她的好。
我笑着说:“呵呵,早就想辞了,但一直没有勇气...”
其实,如果正面回答,每份工作都有很多的好与不好。
这份工作离家近,
业务知识不难掌握,
工资不多但也够花,
每个月可以有二十天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
工作性质简单没压力,
环境好,
同事单纯可爱,
好不好? 足够好!
但这份工作也单调、枯燥
可学习的知识不多
可进步的空间有限
熬夜影响身体,
另外随着ETC、自动取卡的普及,被裁员“不再是梦”
细想来也算可怕!
因为这些优缺点的存在,有人选择坚持、自然有人选择放弃,有人乐在其中,也有人压抑着内心的冲动死命坚守,还有人边抱怨、边重复着“等......的时候,我TMD就不干了” 的句式。
所有人的选择都无可厚非!
2
我选择离开,是遵从了内心的声音。
坐在亭子里的我,总是很不安,觉得自己一直在退化。这半年多我变得懒散了、沉默了、不爱化妆了、各方面都越来越不好了,没有任何的进步,只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失去这份工作,似乎就再也无法胜任其他稍微有一点点竞争性的工作。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
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我从来不盲目信奉类似“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这套说辞,相反能在体制内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断学习,我认为事件特别幸运的事,所以我不完全排斥体制化,但在体制内干着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工作,还不停的压抑自己,那就是问题了!
然而,能在家里有份工作陪在父母身边是父母的期盼,我害怕看到父母脸上的失望与难过,害怕再次看到哥哥为了阻止我而劝说时几近狰狞的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看书,用以压抑内心的不安;我不可以用“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种虚无缥缈的理由让老妈难受,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不安分了。
我不断压抑着自己,想要再试试看,期待着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彩蛋;
终于,在上个夜班结束后,之前压抑的痛苦小爆发,我选择再跟家人谈判。
对我来说所谓的谈判就只是提出想法,其他大多时间是在沉默,我怕任何一句不恰当的话会伤害到我最最珍惜的亲人们。
我小心翼翼地跟老妈提出可不可以不走远,我就去哈尔滨......
意外的是,老妈平静地说:“想去就去吧!”
虽没像之前那般泪如雨下,但老妈眼里依然闪着泪光,我感觉自己很不孝,可是心里控制不了的有个声音告诉我必须要走出去。
得到父母的同意,我辞职了!
那天清晨,天空特别蓝,阳光放肆地洒在脸上、暖进心底。好像好久没有大口呼吸了。空气里全TMD 是氧气!
想起刘同《向着光亮那方》的一段话:
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中待久了,很容易说服自己就是某一种人,任何事情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稍微想变得不同,先不说自己的感受,光是周围人的敏感与不适应,足以让你缩回十几年不变的藏身之处。
我不知道心里一直要把我拉出这环境的那躁动的声音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会把我带到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去。
27岁应该算是一个女孩的后青春了,已经迈向企业都不愿聘用的尴尬年纪,家里大多朋友已结婚生子,过着安稳的小日子,不安却一直把我推向一个未知。
相信生命中每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都是值得经历的,没有辩证的对与错,未来的事,谁知道呢。
但这也许才是我苦逼生活的开始,未来也许我很累、也依然很穷,但至少希望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期盼内心平静踏实。
我,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PS:建抚的亲们,会想你们!
(这张是摆拍,俺们平时上班不这样,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