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被迫成为那个自己不喜欢的自己。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年轻小伙因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打击而轻生。下面评论大多是“现在年轻人真经不起挫折”,“这么经不起打击,死了也不可惜”…这类的话。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我们总能看到许多类似的事件发生,我们总是会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去谴责当事人,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批判这件事情的对错。但是,我们是否会去思考,为什么他是这个样子?
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子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评断对错有用吗?更何况,他也不想这样子。
在这样一件事情的背后,我们是否会设想一些情景……
也许他面对事业与爱情的打击,没有亲人或朋友可以给他安慰……你知道的,我们其实需要倾听者。
也许在此之前,他没有经历过任何或大或小的挫折……你知道的,我们的成长是需要磨练的。
也许他刚刚还经历了一系列不顺利的事情,爱情与事业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你知道的,被打击的人生很容易失去努力的信心。
……
为什么要指责?我们可以有更温和的方式去讨论。
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背后的原因。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不论是小偷、强盗还是杀人犯,他们也不想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只是环境影响了他。
比如我以前看到过一个例子,据说是世界上刑期最长的罪犯之一。他叫摩西•西索尔,他犯下的罪行数不胜数,但是使他获得最长刑期的背后是一场使南非陷入恐惧的连环杀人案——1995年一年,超过30名女性被其诱杀。
但是,在这个人的背后,人们发现他有个常人无法忍受的悲惨童年。西索尔生长在当年黑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南非贫民窟,5岁父亲离世,母亲随后不久离家出走,后来与兄弟姐妹住进孤儿院又遭到虐待甚至侵犯,期间他逃回母亲身边,但是又被送了回去。长大后的西索尔成为一个暴戾的人,20岁以后他因强奸女人入狱,而在狱中,他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10年,狱友无止境的虐待和强奸让他想起来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孤儿院不堪回首的岁月。1994年,西索尔出狱,这之后的一年,他成为整个南非的梦魇。
(本段来自悬疑至微博,略改)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案例有些极端,但是,往往最极端的例子才能更加直观的看到问题。南非那么多女性的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只是经历与成长环境让他成为了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但凡身边人对他多一些善意,他也许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我不是同情他,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得到众人的原谅。只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事情来反思,不要一味的批判,你的批判没有任何作用,批判只是在让你心中不满的情绪扩张。而且,你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事,你就不能立刻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就像很多人不理解抑郁症一样,不能体会那个痛苦的人也许会觉得那是无病呻吟,可就是这样的病夺取了多少人的生命。
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
其实很简单,多一些爱与理解。
心存善念,用爱与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世界。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进化,好人其实也越来越多了,而“坏人”的出现,其实是因为教育未能完全普及。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更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孩子可能因为某位老师而改变一生,但是孩子会被父母(监护人)影响一生。这种时候,父母的道德品质,父母的文化素养,都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在孩子身上。那如何成为更有智慧的父母呢?欢迎移步公众号“值得2018”
随心的写写还没有修改,欢迎讨论ฅ'ω'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