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97
金句:
1.虽然 很多人爱谈论营销,但是持续行动可以成为最好的营销。
2.在科学领域,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承性,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在心智领域,前人的慧语,前人的发现,总结,提炼,记录穿越千年依然是闪闪发光的真理,我们的进步反而不大。
3.成长就是不断发现“原来我曾经错过/忽视了一些话语/理念”,然后通过行动来体悟那些本来可以早点意识到的话语。
4.如果有一些理念,你能够拿来提升自己,那越早越好;如果这个理念的具备需要一些先决条件,那这些条件的到位越早越好。
5.如果从A到B的距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过的,更快的行动速度,明显会给我们更多的优势。
6.你要把你的专业领域里面的大部头,一本本地拆开来才有提升的空间。(讲PPT的作用时)
7.浮于表面是学习提升的大忌,同时学习也是反营销的。
8.站在英语能力之上,你才有可能追求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9.领域的学习要侧重逻辑的构建,而这个过程就是搭框架往脑子里搬砖的过程。
10.由于缺少即时的反馈,你往往耐不住寂寞,你害怕一望无际的黑暗,你害怕在看不到反馈的情况下,继续地投入,你会害怕失败,害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是坚守自己认定的事情,采取一切办法促成,直到达到你想要的预期。
11.我们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自娱自乐,脱离了基本面的玩法,自然不会长久。
12.学习里的很多东西,你不亲自走一遍,是体会不到那么深刻的。(用纸质词典查单词)
13.物种要进化,人的心智也要成长。当我们想回嘴的时候,想反击的时候,不妨尝试收一下,你会发现闭嘴其实不容易。
14.经济不景气时期,每个人更要为自己的成长蓄积力量。
15.我们的成长,很重要的一点是,突破目前逻辑的自恰,达成一种新的逻辑。你要先走一步,重构自己的逻辑世界,产生新行为模式,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达到新的处境。
16由于我们贫穷,于是我们吸金抠门,害怕投入,用大量的时间来换取金钱,而这一行为更加剧了我们的困境。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来为你脱离困境做储备,所以会一直陷于其中。
17.普通人提升收入的逻辑:发展一个自己的技能,把技能培养到足够好,做出每一件靠谱的事情,与社会上的其它人交互,让市场感受到你的价值,从而你的价值得到认可,于是你有了收益。这个收益继续投入用于你的技能提升,于是你能出更好的活,带来更大的价值,从而得到更多的回报。
18.学习才让我们有改变的可能性,而你必然会在学习前进中由于盲点感受到各种“难”到窒息的感觉。但是学习要的就是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因为每一个难下面,都有一箩筐装着的盲点等着你去解救。
19.我们抱着理想和希望来到这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有没有消耗掉自己的锐气和理想,有没有背离最开始的心愿和主张呢?有没有因为一些困难就不再去想办法甚至找借口呢?
20.所以你说什么是幸运?坚持自己的主张,言行一致,持续行动,那些看上去正好巧合和幸运的事情,有时候就是你在早期播下的种子。我一直相信,初心是有感染力的,前期是你在持续行动。
21.你的外语水平取决于你的母语水平。
22.英语思维的核心是“领域思维”。从英语的角度,多切入一些领域,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其它人的论述方法,梳理不同的逻辑案例,真正地榨干一份材料。
23.能用思路解决的问题,不要用技巧。
24.思路是一种朴素的逻辑,就是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能不能摆脱那些琐碎的诱惑,专注在核心关键的点上,进行逻辑分析。
25.推荐十大资料,十大技巧之类的属于技巧层面,但由于不符合我对于成长会的发展思路,所以我不会用技巧这个干扰项来掩盖思路的重要性。
26.通过自己的行动,写写写最后写出一个道理,和你只是看看看,看其他人的道理然后感觉好对哦,有天壤之别。
27.其实把一条道走到黑的成本,有时候会远小于来回切换的成本。
28.人的言行一致的能力如果没有训练过,没有那么强。也就是你知道规则,你仍然做不到。
29.我们迷失在形式的华丽上,逻辑流于表面的幻想,逻辑自恰其实很容易,然而出结果往往可行的路却没有那么多。
30.如果你想在人群中做到出类拔萃,那又怎么能够满足于只完成别人都完成了的任务呢?——学员谈听力测试,主动用狂练群的资料辅助基础群的学习。
31.人们通常只有在做错了的时候会反思,其实做对了也要复盘。强化正确的路径,修正错误的路径,成长才有效用。
32.聚精会神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稀缺能力,大学应该打好基础。
33.不要以你个人的经验判断全世界的逻辑。
34.从内心上,当你并不对回报有任何预期的时候,你的内心总是更容易充盈的,因为你会发现惊喜好像从来没有从你身边走开。
35.结婚是你一个人的事情,生孩子也是你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都没关系——S的口译老师。
36.从宏观上来说,大局观,行动力,好心态是相辅相成的。好心态和意志力一样,是可以“储蓄”的。通过持续行动可以攒起本金,这之后凭借利息即可运行,而“中断”“波动”都是在支出。实现好心态和意志力上的“财富自由”,是我的理想状态。
37.投资自己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必须自己去做这件事,而且必须提前做,提前做的意思是,你做的时候,是看不到许诺的好处的,但是你的理智和信念告诉你,这事必须要做。而且由于你自己的分析,你主动发起行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
38.成长就是那种你花了钱,仍然要花精力,时间和心思的事情。
39.你对自己的投资,参与的越多,收益越大。
40.人生的格斗有几十年,从你生下来就开始,不是指你和别人格斗,而是你在和你自己格斗,而且你必须一直打,打赢一场又一场战斗。
41.人们目光短浅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可能会把身体的伤痛当成痛,从而砥砺前行;但是抓不住自己未来的痛,其实更压抑,更缓慢,更宏大,更深远,但是我们却经常无动于衷。
42.每一个流派都会有一些固有的特点,如果我们在一个属性基础上,吸收其它流派的长处,搞一个综合发展,那实力会有很大提升。(让成员看其他人的成长帖的用意)。
43.别人是谁,并不重要;自己是谁,很重要。——普校实习生谈找工作时被“贴标签”,以及跟名校生共事的经历。
44.标签化思维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情。
45.成长其实是要拥抱复杂性的,因为世界本身是复杂的。
46.遇到问题统统到自己身上找原因,你以此心态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往往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过一开始很难做到的,因为接受自己很烂,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47.持续行动才能定义新的自己。
48.情感成长的本质是个人成长。
49.从一个比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基本上是成立的。
50.既要有多试几次的觉悟,也要有一次击中的决心。——清华数学考研成功者。
51.尝试着多跑几次5公里,10公里,把最后那1,2公里的感受全部记录下来,你就明白考研这场长跑中的多余情绪该怎么对待了。
52.我一直相信,写作从最开始其实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行为。内心的想法以及基于这些想法的推演分析,应该是文章的主体,为了文章的分析加入的例证相当于是佐证。——写作是为谁而写?
53.我们都是普通人,把“演练”这件事情反复做好了,进步就已经很明显了。持续演练可以解决大部分的进步问题,因为我们太烂太原生态了......——关于用写文章的方式训练自己的思维。
54.历朝历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励精图治往往会带来繁荣发展,而骄奢淫逸往往是灭亡的开始。
55.商业有产品,教育也有产品。如果大众消费级产品面向的是商业价值的兑现,那成长级产品面向为了成长而使用产品的人。如大学,某些课程或社群。但是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成长级的产品,不能屈从于大众消费级产品的诱惑。
56.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二阶的回报。教育通过成长级产品,让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硬价值的人,这群人在社会的大环境构建商业系统,商业系统实现利润,利润反哺提供给教育。
57.教育成长是反人性的,而商业为了利益却要去迎合人性。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58.我相信如果你要持续行动,三年至少可以看到一些大变化了,关键在你自己,我觉得这是成长级产品至少要有的格局。
59.如果用教育做社群的底子,用商业在社群的基础做扩张的外部体系,那正好符合教育的二阶回报的模式,我觉得这个方向,值得我们去尝试一下。
60.感动变得廉价,恰恰说明我们做的太少了。我们没有对行动量脱敏,没有对进步脱敏,没有对情绪脱敏。
61.信息输入是浅层活跃社群的特征,但是深层活跃社群,是要有行动输出的。
62.如果搞小团体玩个人崇拜,这个社群一定会死掉。因为如果抱在一起从对方身上找满足感安慰感,而不是从这个更多的世界上,交换回来价值,那这个社群的能量不是可持续的。
63.从个人价值来讲,学习行动是让自己升值的唯一途径。作为一个成长者,能做的也就是通过持续行动,不断地往上游走,克服困难,前行进发。
64.你如果一生只做消费者,那你的成长空间是有限的,因为你是直接花钱买其它人的产出。如果你要做一名成长者,或者持续行动者,那你一定要往上游走,至少在某一个领域方向,成为一名生产者,成为一名稳定质量且产出靠谱的持续生产者。
65.只有往生产者的上游进发,你才可以收割到更多的价值,你才有可能有更多的成长。——站在生产者的角度看一本书,一部剧,一档节目
66.如果我们用严格一点的标准来说,要求我们自己遵守规则,训练言行一致的能力,并不算过分,因为极其普遍的概率是,我们做得都很差劲。
67.不要在没有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
68.用行动量取胜是最直接最朴素的思路,但是往往也是最有效的,因为我们是走的很多人不愿意走的路。
69.持续行动,最后拼的都是价值观。
70.你是拿技能去和市场做交换,所以你的技能必须比其它很多人硬,才有可能不可替代。
71.所以这个逻辑走通下来以后(由向外看转向向内看),你大概知道自己每一天做的事情,会让你通向哪里,意义在哪里,是离得更近了,还是离得更远了。
72.关于早起:你可能并没有把你现在的困苦与你当前可以做的事情连接起来,或者你的格局并没有让你看到现在的投入和长远的回报之间的关系,或者你只是太忙于被一些小的困难所迷惑吓得退缩了而自己不知道,再表浅一点就是,你只是事情不够多没有让自己忙起来......
73.关于朗读与模仿:朗读给了我一种横向的连续节奏,而模仿让我有纵向的深度提升。模仿给了我深度和高度,而藉由朗读的横向铺开,我可以把一个“已经训练”的模式,快速地复制到不同的材料上。
74.大学回忆:我们曾经那样努力地成长,而这种精神,为什么不能继续传承?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想着一劳永逸?为什么生活不可以用持续行动的精神继续开拓自己的前景?
75.进步有时候就是做了和没做的区别,练了和没练的区别,到位和不到位的区别。
76.如果我们不亲自去做一遍跟“美好”有关的事情,我们可能就无法真正体会到这番美好。其实,早起和晨读,就是很美好的事情。
77.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盲点,解决盲点的过程。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可能会是更大的机会成本。
78.我们内心可能有很多欲望,但是如果我们沉下心,踏实干好一个事情,往往就足以打开许多局面了。但是,问题就是,我们往往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于是相当于我们想同时解出多个难题。但是我们的资源又不够,于是精力分散开来,火力不够猛,自然也就出不来好的结果了。
79.持续练习可以解决我们80%的进步问题。我们的练习太少了,行动太少了,这是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的症结。
80.相比于成就感,我们更应该有的心态是,我们在持续行动的时候,要作好没有任何外界反馈,但是仍然能够持续前行的心态准备。我们要把通往我们内心活动的钥匙,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从持续性上讲,是最牢固最可靠的。
81.如果你总是盯着外界,给予你一些东西才能走下去,以一种索取者的身份看待周围的所有人和事,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到外部环境中,那你很有可能忽视了内心的一片荒芜。
82.我一直以为,如果我们持续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因为,以我们目前的分析,这是靠谱的,值得做的,或者应该做的,而不是因为我做了这件事情,大家会觉得我很牛逼,所以我一定要做。
83.价值层面的问题,在短期是看不出什么差距来的。其实事情持续性一拉长,价值观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不过鉴于许多人在持续性上都做的不太好,我们往往还来不及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就已经死在行动的路上了。
84.“板凳要坐十年冷”,我觉得对于我们认定的事情,就要拿出做冷板凳的心,持续地行动,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些事情。能做冷板凳,是因为我们内心有能量,能把凳子给坐热。
85.分享听得越多越反动:只听不行动,陷入分享收获的假象里,自我感动。
86.高考结束后,做了三件事,后来发现大幅提升英语水平:
a.查字典:
用牛津高阶把以前做四级阅读遇到的生词查出来,拼写,解释,用法,A4纸抄了几十页;
b.练听写:
练习VOA标准语速,但是有些困难,先写出主体,然后在一遍遍练习补充;
c.供模仿:
把一段录音学得和原声一样像,由此在发音上给自己建立信心,可以辐射到其它领域。
87.如果你因错过而纠结,你还会因纠结而错过更多。
88.对我们的成长而言,如果某件事情,早晚都需要做,那早一点做,一定会比晚一点要好。
89.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你一定要从公司里面榨取到尽量多的让你自己进步的要素。
90.我们应该在每一个可能滑坡的关头,拉紧自己的绳,维护稳定的势,让自己不停地向前走。
91.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格局;一个人的英语水平,不会超过他的英语方面的格局。
92.不要在做事过程中透支做成的快感。
93.向内寻找,先解决好自己内心的问题,然后再有可能解决好外部的问题。
94.我更喜欢守望相助式的协作,你我都是独立前行之人,只是正好有一个共同节奏,于是我们便相聚在一起。
95.没有报错的志愿,只有你学不好的专业。
96.打不好手上烂牌的人,通常是因为牌技很臭,而不是因为牌不好。
97.Penny wise,pound foolish.大事糊涂,小事精明。
98.价值观的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差异。
99.你的心力和专注点,应该放在,把你要做的事情,做成做好做出结果,至于谁同意你或不认可你,在某些程度上,一点也不重要。
100.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消除自以为是的过程。——晨读学员。
101.学习不要怕走弯路。弯路通常来自于你的偏见,盲点,感知偏差以及自以为是。
102.要相信凡事发生必有其价值,终将有利于我。朝着弯路趟过去,把弯路走直了。
感想:
1.想想自己用app学英语,看似300多天,每日30分钟以上,其实仔细剖析一下,30分钟能练习的内容其实很少,再减去走神,打瞌睡,随便应付的时间,真正专注学习的时间更少。这样的投入时间和学习效率就是S说的“放水”。特别是最近增加到60分钟后,越发觉得投入的时间精力还不够,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就当第一阶段是培养习惯,第二阶段才算开始学习吧。这也说明自己的认知有所提升,对自己的要求提高。
2.贫穷是一种现状,是一种结果,而很多人把贫穷当成了原因。因为我穷,所以我不能......,所以我只能......倘若因为自己的贫穷,把现有的金钱看得太重,就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看不到有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比如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持续的学习与提升,这些可能需要投入金钱,但是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积累起来可以改变未来的利器。“有人挣钱是为了花钱,有人花钱是为了挣钱”,一针见血地表达二者在了认知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生活上的更大差距。
3.如何判断自己真的读懂一篇文章?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同理,学英语也一样,如何判断你真的听懂了,真的理解了原文意思?看你能否听写出来,能否翻译出来,能否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看起来很艰难,但是,这才是真正懂了的判断标准,而不是那种“大概,差不多,似是而非”的感觉。
4.其实,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按照正确的逻辑,采用有效的方法持续行动,并且有价值产出。比如“挣钱”其实不应该成为我们紧盯的目标,虽然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价值表现于价格并不是立刻呈现的,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目前没有变现,就说这件事情没有价值。这跟我们目光短浅地评价很多事情“没用”是一样的道理。有些事情,还没做,或者觉得做不到,就轻浮地贴上一个“没用”的标签,这其实是因为我们认知水平低,看不到一件事情背后的价值。我们要允许有些事情,在积累的阶段,并不会给予我们即时反馈,而我们要能认清这种规律,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不被外界影响,
5.在我看来,S对社群的设计,更多会着眼于设计系统,比如如何统领全局而不把时间花在过多的琐碎上,比如如何让各小组自我成长,如何让个人自己跑起来,哪些事情即便有短期利益也会舍弃,如商业广告类,哪些技巧方法不会用于社群,因为对于启发成员思考没有实质性帮助,如提供各种书单之类,如不会大肆推广站台以免社群人心浮躁等,所以社群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氛围,就像企业文化一样,稳定,冷静,思考,各自行动,用别人的优秀激发自己的潜能。
6.投资自己,不仅是要花钱,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花心思。如果是参加社群,就充分地投入进去,投入越多的人,往往收获越大。这让我想起简书上前辈的分享:在社群一定要做“优秀学员”,为什么?因为头部总是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很多时候,做“优秀学员”还谈不上在智力和水平上的比拼,往往你只用脚踏实地地按群主的要求完成功课,你就已经秒杀95%的人了,因为有的人进群后只观望不行动,更多的人会在行动后的第一周,第二周,第一个月慢慢放弃,所以能够走到最后的人,其实并不多。倘若你对自己要求高,提前准备,做出超出老师期望的结果,那无疑会给你加分,又或者尽管你不优秀,但是足够努力,人品够好,跟老师互动紧密,那也是极好的。
7.有个学霸分享了每学期上课之前,自己先把内容自学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再去上课时就能对老师讲的内容吸收得更加充分,而且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时间。这让我想起李笑来老师也说过,非常感谢他父母,也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在开学前就对一学期将要学的内容有全局观和结构性思维。不过这样要留意一点,不能因为自己学过了就轻慢了学习,不认真听讲,那样反而得不偿失,所以使用这一招时一定要有个限定条件。
8.S成长会的几点奇特之处:筛选人的时候价值取向很重要,三观不符的人不需要入群;写文章时不放商业广告,不写制造焦虑的鸡汤文,不设对赌,不刺激;社群不提供服务,不伺候大爷,不闲聊,不需要制造热闹,不需要过于活跃;只用行动交结果,不行动就出局,自己对自己负责;通过看别人的行动和优秀,激发自我的力量。
9.S让成员看其它人的成长帖,但是他很遗憾地表示,很多人看不到这么做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我会照做?因为我看到了S的价值,也相信他的判断,他让做的事情一定有其用意,如果不明白,只会因为自己思维还没有达到那种高度。果然,写完20天的读书笔记,思想上的震撼太强烈了,以至于我决定主动把前面735页没读的补上。我的认知来源于我看到了其它社群头部成员的表现,来源于我看到了笑来老师专栏下留言者的发展。笑来老师说过,看到别人能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当我看到成长会各种牛人学霸做到的事情时,对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虽然我暂时做不出那么大的成绩,但是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10.Scalers提到了自己是如何管理文件的,其实我之前也有了解过其它人的知识管理方法,也用了一段时间的印象笔记,备忘录之类的,以前会去记录一些知识点,但是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么做的用意,一段时间后果然就自然而然地停下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我想写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时,我总是写不出来,然后我就用自己的语言,草草写完了事,最后还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借口“先完成再完美”,问题是对于初阶玩家来说,为了把习惯先建立起来,可以这么做,对于想要有所突破的老玩家来说,如果以此为借口,那么永远都会处于“完成”的状态,而不可能趋近“完美”。我想,这就是Scalers的理论里,除了持续行动外,还要加上“刻意学习”这几个字。如果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那么当我写作的时候,这些素材就能引发我更广更深的思考,让我能跳出原有的知识结构,把一个主题研究透彻。
11.回想起自己曾经想写“农村大学生系列”的文章,但是写了2篇就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写,但是关于农村更深层次的背景,形成原因,全国农村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时代发展下,农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都不了解,如此,又怎么可能写出有深度的主题文章呢?而S一直建议读一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我想这就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如果你决定写某一个领域的主题性文章,是否应该先把领域内的经典作品先好好读了,做笔记,写书评,看看别人是围绕什么角度去写,自己又要从哪里着手,自己跟别人的区别在哪里,这些思考和布局才是最重要的啊——这就是“顶层设计”。如果不想清楚这个问题,只是自己想起一点什么就写一写,就算写得再好,最多也只能是一颗颗珠子,不可能成为一串项链,更多时候,还不是珠子,只是沙子。
12.读了S君关于商业和教育的剖析,心中的疑惑逐渐散去。直觉告诉我现在某些付费社群存在问题,尽管看上去无限风光发展迅猛,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也总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那种,但我又说不出来核心的问题在哪里:原来他们用商业的思维在做教育。我想S君对此的核心思想是,先远离商业,把教育的本质做好,积累稳固了,再尝试用商业的方式推广,产生的收益反过来可以请更优秀的人,找更优质的资源,把社群的教育做得更好。这也可以用于个人成长,先把自己的思维提升上来,专注在某个领域的持续行动和积累,远离那些喧嚣的商业氛围,等到自己有了根基,再考虑做一些推广和扩散,再去谈个人品牌,这样会走得更稳。否则,只是给自己加个标签就死劲儿吆喝所谓的个人品牌,意义不大。相比之下,尝过了商业甜头的人,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抵抗诱惑,沉下心来产出真正有用的东西?最后大概率会变成迎合消费者,多年后回头一看,不过是一堆垃圾。由此我更加认定了S君是个非常非常有远见的人。
13.关于持续写作,首先要搞明白:我是为谁而写?我心中认同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说为了投稿,为了迎合观众,那么写情感类故事,特别是各种奇葩婆媳出轨小三文,是最不愁市场的。可是如果写一篇这样的稿子,花费时间,精力,拿到几百稿费,事后回头再看,不过是一堆low文,那我们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所以,我也赞同S的观点,写作,首先是为自己而写。如果说阅读一本书,自己写下思考和感受,同时也能给人以启发,这便是一件可以长期做的事情。1年后,10年后,我们回头再看,便能找到当时思考的痕迹和脉络,也能看到自己思维的变化和成长。
14.“每个人的现状从深层来说,都可以算价值观的外显”,比如说一个人目前的状态:经济状况,家庭状况,身体,心理状况,个人职业状况,其实都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为什么选择了这家公司而不是那家公司,背后一定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也就是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改变结果从改变行为开始,改变行为从改变思想开始。当你清晰了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达成,把每日的行为和未来联系起来,持续行动,刻意学习,那么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15.关于早起,之前实施过一周左右的6点起床,后调整到7点左右,有时7点也起不来,拖到7点半,最近因为要上英语晨读课,6点半开始,逼得我不得不定6点的闹钟,赖到6点10分起床。持续早起,对我来说,真是个特别大的难关,只能做到间歇性的早起,很难保持。在我看来,早起比让我每日学英语30分钟,每日运动30分钟还要困难。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每次起床困难,就只是那短短几分钟的挣扎,清醒后其实很快就恢复理智了,学习完成后还会产生早起后的愉悦感。大概,那几分钟,就是人丧失理智的“原生态”吧。既然自己起不来,那就老老实实地跟着S早起,学英语,学完英语后阅读,听课,记笔记,慢慢地养成习惯。
16.记得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面对工作中的复杂场面,完全应付不来,上大学时尚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可是换一个场景,忽然发现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一片空白,面对实际业务也一筹莫展,而且那时流行一个说法“学校学的东西进入社会了完全用不上”,我也茫然了,那时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也不知道该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后,我开始沉下心来,什么也不想,像小学生一样,把不懂的专业术语,工作技能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excel是怎么操作的,跟客户打电话前要做哪些准备,慢慢开始步入正轨。谁说学校学的东西没用呢?这恐怕是最大的误解。我倒觉得在职场的发展与上学时的学习习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开始记录,开始总结,遇到问题抽丝剥茧地一步步分解。有人笑我死读书,我不否认,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较弱,但我过去的学习经历和方式方法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只是我还没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没有在行动上积累到足够的数量级,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而已。当我把基础工作做到位的时候,我相信思维的突破是必然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
17.为什么不能在社群里造神?当我们造神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心是期望得到神的庇护而省却自己的努力的,而如果对方真把自己当神了,则很容易造成内心膨胀,从而停止进步,满足于一帮人的吹捧,跪舔,看似一片祥和,实则集体退步,长此以往社群不再产生新的价值。扪心自问,你的内心是否有造神的渴望?当你弱小的时候跪舔他人,一旦翅膀硬了,会不会刻意神化自己,期待别人的跪舔?归根到底还是一劳永逸急功近利的思想作怪。所以说,S对于社群关系的定义还是很精准的,我不是神,我们不造神,大家都是平等的,你的成长要靠你自己的努力,逼着大家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这样的原则下,社群的方向才不容易跑偏啊。再次敬服S的深谋远虑。
18.理论上说,如果一个人早早就确认了自己这一生的终极目标,一点一点地沿着这条路走,最终总会走到终点。但是现实往往是,我们要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么拥有太多目标,受外界力量的影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跳来跳去,既狠不下心来死磕一条路,又不舍放弃其它的机会,如此蹉跎,最终必是疲于奔命却碌碌无为。很现实的警示!既然选择,就坚定地,勇敢地走下去吧,把所有的质疑和不解挡在外面,在自己的一方空间里日日劳作,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然后静待时光的力量。
19.你是为了获得外部评价而做这件事,还是因为心之所向?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对外部反馈的需求是那么强烈,我们渴望在外人面前呈现优秀的一面,渴望别人觉得我们很厉害,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但其实,是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骨子里,我们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对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价值所在,没有清晰的认知,所以依赖外部评价。
20.S高考后继续学英语,抄字典,练听写,攻模仿三大技法各个突破,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十多年前的大三暑假,我带了一本《疯狂英语》的书和磁带回家,本来打算练一个暑假的,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练了有二十多天吧,朗读和模仿,当时有篇文章“YOUTH”还背下来了。假期结束后我觉得自己再一次被惰性给打败了,心里充满沮丧。当我回到学校,上旅游英语这堂课时,老师惊讶地说,我的英语发音有明显的进步,问我做了什么?我震惊了,原来,哪怕是短短的二十多天的练习,也能带来外人都能察觉的进步。现在想想,恐怕这就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21.“感兴趣”“喜欢”“合适”,这是我们平常最喜欢用的标签,每当我们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喜欢说,“我对这个不感兴趣”“这个真的不适合我”,但是真正的强者,往往是,不管手里的牌有多烂,都能运用自己的力量,把烂牌打好。他们的思维是,“做好了你就喜欢了”,但是普通人是“因为不喜欢所以做不好”。由此可见思维的差异。其实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特别畏难,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总想走一条更容易的路,但是一路摸索下来,发现每一条路都是如此,越往后走越是艰难。如果你羡慕别人路上的风景,要么那是别人刻意营造给你的,要么就是你刻意自欺欺人不愿看到事情的真相。人生根本没有捷径可走,有的,只有陷阱。
22.成长会真是人才济济,看到S隆重推荐的一篇英语晨读的总结稿,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文字和饱满的情感打动,忍不住一读再读!在我的观念里,总结必然是理性的思考,没想到有人可以写得这么真挚而激荡!恍惚间,又有一丝熟悉感,这样的文风,我曾经也是有过的,虽然没有作者那般视野开阔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但那些灿烂的词句也曾在我的笔下肆意开放过,只不过,我的感性太过单薄,我终究是在现实里收起了敏感细腻,刻意地往理性的路上走了太久。现在我的词句平淡而缺乏灵动。这篇文章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原来感性和理性可以如此完美地结合,既有力量又有美感,二者营造出的意境让人对作者的处境感同身受,感叹之至!“这个千人晨读,于我而言,是一场盛大持久的马拉松,还是昙花一现的炫技表演?”“我的所有关于学习的幻想,在不经意间被一一击破,把我流放在兵荒马乱中”“我想歃血,然后成盟。可是,明晃晃的日光下,我只看见自己的孤芳自赏,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一个人要承受怎样的敏感与脆弱,矫情与自私,不舍与孤独,才能实现那卑微的理想”......更有各种例证引用,足以见得作者的细心观察与深厚积累。——这对我的写作也是一种启发。
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