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以己度人,我会试着尽量避免过于概括,所以剖析自我感受并列举普遍的社会现象,找寻相似之处。
作为80后,拥有着一个没有手机电脑小米盒子的童年。玩耍这件事就显得特别合群,因为不想在家里无趣的呆着,就得出门找小伙伴。
但其实只是显得“合群”而已。
我记得在校外常和陌生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警察抓小偷、丢手绢、贴烧饼……在小学校里常利用课间休息玩跳皮筋、踢毽子、砸沙包、跳格子、跨大步……
这些游戏的共同特点是:你输了就会被老鹰捉、被老狼吃、被警察抓、被手绢丢、被贴出局……你输了就是最后一名,only you,没有人陪伴你,因为别人也面对着他的内心世界:有的得意,有的羡慕,有的庆幸,有的不甘,有的嘲笑,有的无所谓……
only you,面对懊恼委屈沮丧郁闷无助害怕等等负面情绪,你常常得一个人体会。在缺乏家人情感关注和引导的文化年代,孩子的独自体会是什么?
现在养过孩子就会看到,孩子最初是如何对负面情绪作反应的,他们否认“我不是最后一名”,指责“你才是小鸡”,过度延伸“我怎么这么差劲”,隔离“最后一名无所谓,我没有感觉”,幻想“我是第一名”,被害妄想“他们都针对我”,完美强迫“我要做第一名”……
从心理学上看,这是些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孩子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转为成熟的。然而,七八十年代,真的缺乏情感沟通和引导,孩子要靠自己的力量让潜意识防御机制成熟,很难,他们常常会习惯性沿用以前固有熟悉的防御机制。
这批人长大了,是如何表现的?
不甘心被前人称为“垮掉的一代”“啃老族”,开始表现的越发努力。工作单位喊着标语: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心灵鸡汤盛行:你见过早晨四点的太阳吗?
有些人或是天资较好,或是能力过人,或是背景优渥,或是异常努力,或兼有,常常能获得胜人一等的“成功”:比如学习成绩超过他人,商业投标中选,职位竞聘胜出……被社会夸捧,所谓精英。
有些人居于中位,各怀心事,还好尚适应社会,自称屌丝。
有些人处于末端,被企业劣汰,被社会乃至亲朋嫌弃,被嘲笑为loser。
写到这里,突然很想听听韩寒电影《乘风破浪》主题曲:“你不要忘记,你不要忘记,我可是没有本领的人。我这个家全都靠你,全都靠你呀全都靠你!家中的事只有你,只有你才能做得到。”
虽然歌名《男子汉之歌》,但我理解那根本不是什么直男癌,而是一种底层人物内心渴望:我欣赏你的好,我承认我不够好。社会对我有很多要求,我很难做到。可是我依然希望你能无条件接纳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