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57:归属感
近期,我们收到了一位读者的留言,其内容反映了诸多在外工作、求学或生活者共有的心声。尽管社交活跃,朋友众多,这位读者仍深受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感困扰,尤其在看似热闹的聚会场合,这份孤独竟更为凸显。尽管已在这座远离家乡的大都市驻足良久,他仍感觉自己如同异乡客,难以融入其中。
此类对孤独的感慨在我们的读者群体中屡见不鲜,其根源并非人际交往的匮乏,而是深藏心底的归属感缺失。为此,我们今天将聚焦这一主题,探讨何为归属感,为何我们如此渴望拥有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归属感。
归属感:情感需求与身份认同
归属感,乃人内心深处对于被接纳为某段关系或群体一部分的深切期盼,渴求在其中真实展现自我并获得肯定与重视。它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撑力量。
归属感的五大要素
归属感的形成并非单一条件的结果,而是以下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满足的结果:
-
安全感:在特定的人、环境或活动中,个体应能感受到安心与踏实,无需时刻防备或隐藏真我。
-
相似性:在人际关系、群体或地点中找到共鸣,如共享的兴趣、价值观、理想,或是与家乡相似的特质,抑或某人与旧识的相似之处。
-
相互认可:既尊重并接纳他人或群体的理念、价值观,又能在其中得到个人独特性的认同。
-
积极参与:在关系或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感知自身行为的意义与影响力,而非仅作被动接受者。
-
情感联结:超越表象的喧嚣,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归属感的缺失往往源于亲密感的不足,而非社交稀少。
归属感≠从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归属感与从属感有本质区别。归属感强调个体在关系或群体中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而从属感则涉及对群体规则的绝对服从与个体同化的压力。真正的归属感接纳并珍视每个人的独特性,而非强加同化。
归属感缺失的触发因素
人们在以下情境中易感归属感缺失:
-
未获肯定:在关系或群体中持续遭遇质疑或排斥,导致不敢表达个人观点,甚至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
-
缺乏被需要感:感觉在他人眼中自己可有可无,容易被替代,无法在关系或群体中确立不可或缺的地位。
-
不受重视:个人意见常遭忽视,被迫妥协,或他人对自身情感需求漠不关心。
归属感的重要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感是继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至关重要的心理需求。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情感满足,更与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紧密相连。
归属感与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充足的归属感有助于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为个体提供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支持。拥有归属感的人更可能拥有良好的心血管健康、内分泌平衡、免疫功能,甚至基因表达也更倾向于积极状态。相反,缺乏归属感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引发焦虑情绪,而归属感的恢复则能迅速缓解这些负面心理状态。
如何提升归属感
-
适度怀旧:怀旧能暂时唤起与过去社会关系的连接,缓解当下孤独感。然而,过度沉溺于过去可能导致现实归属感的进一步削弱。关键在于适度利用怀旧情绪,同时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新的归属。
-
深度人际交往:至少拥有一位能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的人,其重要性胜过众多浅层社交伙伴。要找到这样的人,需放下预设与偏见,积极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尤其是与个人兴趣相符的团体,以此为基础寻找志同道合者。同时,留意身边现有关系中可能被忽视的潜在深度链接,关注共同点而非差异,如与年长者的跨代交流。
-
与环境建立联系:了解并欣赏所在城市的独特魅力,创造与当地相关的美好记忆,赋予生活更多仪式感。这样即使面对陌生环境,也能逐渐培养归属感。
-
保持内心宁静:无论身处何方,坚持进行能带来内心安宁的活动,如阅读、写作、观影或泡澡。内心的平静有助于我们在外在环境中更敏锐地捕捉到归属感的线索。
总之,归属感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理解其内涵、识别缺失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措施如深度人际交往、与环境互动及保持内心宁静,我们能有效提升归属感,从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港湾。
今日电影推荐:《荒岛余生》
汤姆·汉克斯主演,
2000年美国上映,
豆瓣评分8.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