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
“孟懿子”,鲁国大夫,三家之一,孟孙氏宗主。他父亲临终时,要他以孔子为老师。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无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孟懿子没答话,可能没听懂,总之这对话就结束了。
孔子这回答,本来是专针对他的,他不答话,孔子后面一肚子话
就没法倒出来了。所以他要找别的地方倒,才能把这话流传出去、流传下来。
孔子因为对孟懿子不满,又不好直说得罪他。所以当他来问孝时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无违”这两个字来打发他。这也见出圣人微言大义的说话艺术。 如果同今天的话来说,孔子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要恭敬虔诚,又不铺张浪费呢?
“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 这种不违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 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孟懿子为例,他是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越。这就是不孝,也是乱政,鲁国之乱也是由此而起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58919/96a17d0e0c73de2b.jpg)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乍一看来,孔予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
“ 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 孝。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 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紫回,在文学 家的笔端流淌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孟郊《游子吟》
今天学习了养生送死,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