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本应是双生,她们在每天的相伴中彼此学会了怎样去生活,怎样变成最好的自己。势必在她们精神的最深处,住着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人,那种无法忘却的感觉是深入骨髓的,同样是润物无声的。
王小猫刚出生的时候,和我一模一样。
当时刚从手术台下来,我还在浑身颤抖抵抗麻药的时候,陪着我的嫂子跟我说“你姑娘那脸,就像从你脸上扒下来一样……”。所以我当时的表情就是,脸上的笑肌打着颤挤在一起,不知道是按捺不住的得意,还是那该死的麻药后劲儿太足。
笑过之后,我心里挺难受的,因为我剖腹产刚拿出去的小肉团,正在和我不一层楼的新生儿病房里躺着,羊水浑浊造成了肺部感染,所以我还没有看过她的脸,她就被抱走“观察”了。
陪产的亲戚朋友,除了我以外,全都看见过她,除了我。而这个遗憾,成为从现在开始直到王小猫长成一个傲娇的小公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治愈不了的梦魇。
01|为什么一定要有个女儿
我真是重女轻男的代表。还很年轻的时候,在公共场所看到小男孩就会下意识地躲开,尤其是三四岁的那种,实在是觉得他们的妈咪就是女超人,而且是那种金刚芭比一样的女超人;备孕的时候,非常谦虚谨慎地请教各种有女儿的妈咪,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机下怀孕,才能保证最大可能地怀上女孩;怀孕四个多月的时候,有医院的朋友说来看看是男是女呗,我坚定地表示坚决不去,原因是,我真没有“生儿生女都一样”这般觉悟,我害怕如果B超出来的是男孩,我会痛不欲生地觉得此生无望了。
所以在预产期那天剖腹产后助产士把那团肉从我肚子里捞出来,专程把人家的屁股对着我让我辨明性别的时候,我狂喜啦……没有那多出来的一团小肉肉啊……是女孩啊是女孩啊,我的血压顿时飙升吓坏了一旁的麻醉师。
可惜,女儿的第一口食物,不是我给的;女儿面对面的第一个人,不是妈妈。
带着内疚,我深深地觉得我的人生圆满了,即使第二天就是“后天”的来临,只要是我和我的女儿在一起,就可以忽略恐惧,就不会有遗憾。
对此,我女儿的父亲,也许并没有像我这样“失去基本的理智”。虽然他人生最大的理想“小时候妈妈管、长大了老婆管、老了女儿管”已经实现,可是显然,他没有我这样呕心沥血地偏心。很久以后我和女儿终于分床以后,我才终于从他嘴里知道,那段时间这个男人很吃醋,吃她女儿的醋。
人与人之间会有磁场效应的,当我终于晋级为拥有一个萌萌哒大眼睛女儿的辣妈后,身边聚集了一帮和我一样的女人,我们经常会聊到一个很深刻但是也很庸俗的话题:是人就想有个人来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不管男女,究竟谁才是血脉的传承,儿子还是女儿?
从中国的文化来看,显然男孩才该承担这样的殊荣,看看我们的身边,大部分人,尤其是大部分的男人,都会觉得“没有儿子”会是自己这一辈子的遗憾,不信你去看看那些男人们的聚会,家有儿子的虽然会嘴里说着“傻小子没用是给别人养的还是女儿贴心”,可是微醺时的嘚瑟,会毫无掩饰地暴露他们的内心:爷是有儿子的,你们啊,不争气啊,断了香火咯!
男人的世界和女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和平共处过,就像是男人和女人更长久的关系是话语权的此消彼长,撕开粉饰太平一样的男女平等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是基因带给两种不同性别人类的本能,或者是宿命。
不要不承认,大部分女人希望有个女儿,就像是大部分男人希望有个儿子。扪心自问一下,当你看到某猫上的母女服,是不是有种立刻买买买的激情洋溢,或者是那种“买什么买又没有人陪我穿”的羡慕嫉妒恨?当你看到时尚杂志上,气质唇齿相依的母女时装照的时候,会不会有种等女儿大了我也要去照的幸福感,或者无可奈何地撇撇嘴因为身边躺着的是俩带把儿的。
话说回来,为什么女人这辈子一定要有个女儿呢?因为你身边一定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你细腻敏感的心思需要跟她说,你悲观无助的情绪需要有个人来支持,但是,你绝对不会把这些事情告诉你的父母,更不会跟你的丈夫说。
我第一次在辣妈群里说这句话“亲们,咱们注定会在未来守寡6-8年”的时候,险些被清退出群,等所有人发送完愤怒表情后,她们终于肯听我把话说完。
为什么会有这么晦气的断定?
因为大部分女人会嫁给比自己年长的配偶,两人之间一般会有三到七岁的年龄差;因为女人比男人耐活一些,女人们的普遍寿命要长于男人,你白头偕老的丈夫,往往无缘等你一起共赴黄泉。
父母会比我们先走一步,这是自然规律的;爱人会比我们先走一步,这是大数据的。如果这个世上最后只剩下我们自己来直面孤老那一刻的时候,有多少人有勇气变成祥林嫂呢?女人柔弱的本性是需要有人来分担的,可此时你的闺蜜也许和你一样在痛苦里挣扎,在你面前和你直视的那个人,只有已经深知父母恩的儿女。而此时,儿子会安慰你并考虑你接下来的生活,如果你有女儿,除了这些你们还会一起互舔伤口,相依疗伤。
有个女儿,是女人最大的幸运,想想如今和自己母亲的心灵相通,便会在心里给自己增添无限的安全感。
02|母女本应双生
也许是我的基因比较强大吧,王小猫的样貌在完美地组合了爸爸妈妈的优点之后,更多地复制了妈妈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独立,她的为人处世和价值选择,则明显复制了我的特质。
早教专家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释放出这样一个理论:爸爸需要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因为父亲对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非女权,但不知道为什么,亲子关系中总是把妈妈的影响力放置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仿佛孩子只有在想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才会需要他(她)的母亲,斗胆想想,这又是“男尊女卑”的毒瘤思想在作祟?
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从看过的书读过的文章里,知道了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施教途径。但是直到王小猫一岁左右会说话以后,我才逐渐领会到什么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现在王小猫已经五岁多了,我才从她的成长中,看到了“言传身教”能带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
曾经在一个非常非常知名的时尚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调查,结论是:母子/母女的单亲家庭里面,成年以后女儿的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及程度,远远低于儿子;择偶及未来家庭方面出现问题的几率,也远远低于儿子;事业发展上,女儿们成功的比例远超过儿子们。另外一份调查结论是:父子/父女的单亲家庭里面,无论是孩子成年以后的心理发展还是家庭事业发展,儿子们和女儿们的差异都没有悬殊的差异。
当时看完这个调查报告的时候,我就在想,在中国现实中大部分三口之家的标准家庭里面,男人的参与程度本来就很低,也许这是国情吧,过分点的,也许健全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差别,并不明显。或许这也是片面地解释了一下,为什么现在优秀的女生越来越多,无论在任何领域。
我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关注的大多是母女档,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母女档,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这些妈妈们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女儿和自己越来越像了。这个“像” 是除样貌以外的任何方面,无论是思维习惯做事风格,还是兴趣爱好和无伤大雅的小毛病。
同样我们还意识到一个现象:随着女儿的长大,我们自己也在成长,变得比以前更坚强、比以前更温柔、比以前更看开了、比以前更会平衡各种各样的关系……变得比以前更爱自己了,所以也比以前更懂什么是照顾,什么是大爱无疆了。
身边有个女儿的我们,学会了更多的舍得,和更多的舍不得。当在下午三四点的书房,我们母女一人捧着一本书,或者周末的上午,我们一起打蛋和面做饼干,也许还在某个假期,一大一小两个女人,在游乐场放肆大笑见牙不见眼……于是,在这样一个个场景里,我们越来越像,女儿学会了怎么去学习当一个女人、当一个女儿、当一个妻子、当一个母亲。
如此看来,母女本应是双生,她们在每天的相伴中彼此学会了怎样去生活,怎样变成最好的自己。势必在她们精神的最深处,住着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人,那种无法忘却的感觉是深入骨髓的,同样是润物无声的。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总是会在心里生出这样一种自豪,在我这一生中,有一个人惊艳了我的岁月,有一个人温暖了我的时光——我们俩的关系很简单,我们是母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