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此书,珍爱非常。前些日子想学书法理论,在朋友的力荐下,网购了《傅山的世界》,平日里买惯了便宜影印版的我,刚开始还为正版书不菲的价格略心疼,今天细读了之后直呼“这钱花得真值!”
今天下午刚读完第一章“晚明文化主傅山的早年生活”,通过晚明多元的文化状态、尚奇美学、董其昌和晚明书家、古代经典权威的式微、文人篆刻对书法的影响、日益紧迫深重的危机感、傅山在明代的生活构成这一章的内容。
以王羲之精致优雅的书风为核心的中国书法名家经典谱系帖学传统,发轫于魏晋之际,在唐初蔚然成为正统。17世纪书法家取法古拙质朴的古代无名氏金石碑文,书法品味发生重要变化,在18世纪发展成碑学传统,帖学的一统天下不复存在。
晚明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在社会、经济、政治、哲学及艺术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这个令人振奋或战栗的时代,并非完全由伟大的成就及高尚的动机所造就,它还和普遍的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携手并行。商品经济急剧扩张、思想与宗教生活走向开放、城市文化繁荣、社会阶层的界线浮动消融。社会巨变促成了一个蓬勃多元的文化环境。在鼓吹探索内在真实自我的心学的鼓励以及锋芒毕露的城市文化的刺激下,晚明的一些书法家在艺术中追求“奇”的特质,使这一时期的一些书法作品具有表现性、戏剧性、娱乐性。随着石材的引进,文人篆刻在晚期蔚然成风。文人篆刻又刺激了书法家书写异体字的风尚,受通俗文化的影响,晚明书家对古代书法经典的调侃和戏拟,也动摇了帖学传统的严肃性。
在晚明城市文化蓬勃昌盛的表象下,隐藏着党争和经济的严重危机,面对这些危机,那些对于国家命运怀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们,便将其注意力转向“实学”,即古代儒家经典与史籍,以期从中获取经国济世的借鉴。当晚明一些人们正在怀疑和挑战古代经典时,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致力于重建儒家经典与史籍的权威。“兴复古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考证之学。把研究古代经典、名物制度、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医治晚明乱世之病的药方,成为当时学术思想风气开始转向的一个重要起点。
网友评论